D750
2014年9月12日传闻已久的尼康D750正式发布。D750拥有约2432万有效像素FX格式CMOS、EXPEED 4图像处理器、51点对焦系统、约91000像素RGB感应器,单纯从配置上来说D750了几乎等同于专业级机型。由于各方面都非常均衡,不少朋友戏称其为“尼康版EOS 5D Mark III”。这个比喻非常恰当,2012年尼康先后推出D800(E)、D600后,就有不少用户抱怨,D800(E)像素太高连拍太慢,而D600虽然像素适中,但对焦等方面又偏弱,尼康的偏科反倒显得佳能EOS 5D Mark III中庸难能可贵。
2013年尼康推出了D610、Df,前者是D600的小改版,它的出现更多是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后者则主打复古造型,由于整机追求轻便,空间有限,机身性能上多有让步。这使得两年来尼康并没有一款和EOS 5D Mark III直接对位的产品,如今最新推出的D750正是尼康响应群众呼声,推出的均衡之作。下面我们看一下D750与D810、D610、EOS 5D Mark III的规格对比:
规格对比(点击放大)
从规格上不难看出,D750是目前尼康FX产品线最均衡的产品,继承了D610的轻量化、像素均衡,又搭载了51点对焦系统、约91000像素RGB感应器等D800系列上的高级配置,可以说是D810和D610的混血儿。与5D Mark III相比,尼康还加上小型化、轻量化的要求,这直接导致机内空间紧张,只能采用1/4000秒快门组件。单纯从参数来看,除了最高快门速度这点缺憾,D750还有品牌内的创新,比如FX格式首款搭载翻转屏、Wi-Fi的一体化部件结构机型。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D750有哪些改进。先从参数上看,EXPEED 4图像处理器、51点AF系统、约91000像素RGB感应器(支持取景器拍摄中的脸部侦测)、亮部重点测光系统、电动光圈(自定义Fn和景深预览按钮)、光学取景器具备有机EL显示元件等D810的配置均在D750上实现。这里面值得说的是对焦系统和电动光圈:
Multi-CAM 3500 II自动对焦感应器模块
D750采用Multi-CAM 3500 II自动对焦感应器模块,之所以称为“II”代,是因为该对焦模块在低光照的-3EV条件下,也能实现流畅的自动对焦,而以往的机型(如D810、D4s、D7100等)仅支持-2EV。对于消费者来说算个小改进,低光照环境下的AF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动光圈设置
电动光圈功能我们在D800/D4评测中介绍过,通过自定义设定菜单,可将电动光圈功能设定至功能(Fn)按钮和景深预览(Pv)按钮。在动画即时取景和动画录制中,用户可以进行平滑、持续的光圈控制。然而该功能是需要硬件支持的,D610、D7100均不具备,此次D750采用与D810相同的4个马达定序装置,可实现电动光圈功能,对于使用尼康机身拍摄视频的用户还是很有帮助的。
上述功能基本是高端机型功能下放,D750本身还有一些特性是创新点。从某种角度来说,D750很多特性与D5300非常相似,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外壳、内置Wi-Fi、翻转屏。当然两者具体技术细节还是存在一定差别,后文编辑会详细介绍:
1.机身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D750是第一款具备一体化部件结构的尼康FX格式数码单反相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一体化部件结构外壳能够对内部构造进行保护。其实这种新型材料一体化部件结构外壳我们并不陌生,去年10月尼康推出的D5300上就采用由碳纤维组成的新型材料及硬壳式结构(接缝很少),随后D3300也应用了同样的技术。该新型材料是日本帝人公司自主开发的采用热可塑性树脂的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CFRTP)“Sereebo”,Sereebo虽然很轻但是具备出色的强度,还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因此成型品本身也可具备电磁波屏蔽特性。另外,通过运用在聚合物开发过程中积累的优质树脂加工技术,使碳纤维不会浮现在表面,实现了出色的表面外观性。
机身材质
D750与D5300、D3300不同,机身并非全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而是机身前部和前盖采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以保护图像处理系统的重要装置,而后盖和顶盖则采用镁合金材质。采用这些材料确保了强度和坚固性同时减轻相机重量。
2.机内电子元件平面化设计
以往机型与D750对比
尼康通过将影像传感器与集成电路板置于同一平面并优化驱动装置,实现了D750机身更为纤薄的设计,集成电路板的尺寸为传统设计的70%(约50%的空间分配给电子部件)。其位置经过修正及优化,为操作手柄的伸凹槽设计创建了所需空间,同时保持了足够的强度和耐用性,从而适合加入内置闪光灯、动画录制等便捷功能以及其他大量专业功能。
集成电路板
该机内空间优化技术可以说是D750所有亮点中最突出的一个!通过前文介绍不难看出D750的机身尺寸与D610/D600相仿,都是走小型轻量化的,机身外观设计大多与D610一致。当初D600推出后,在开发访谈中提到,之所以没有采用51点Multi-CAM 3500 对焦模块,是因为该模组会让机身变大,考虑到空间问题才采用更加小型化的Multi-CAM 4800。再看D750通过平面化设计腾出更多有效空间,搭载了51点Multi-CAM 3500 II对焦模块、91000像素RGB感应器和用于电动光圈的4个马达定序装置。该改进让小巧机身可以承载高性能,绝对是一次重要进步。由此不仅让我们想到同样受困于体积无法搭载高端功能的Df,有了D750的现身说法,Df的未来还是非常光明的。
Df
这里谈一下最高快门1/4000秒,我们从体积上不难看出D750其实是以D610/D600为基础的机械机构,有朋友会说D7100与它们体积相仿,为何可以做到1/8000秒,而这些全画幅机型做不到?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从APS-C变为全画幅,画面尺寸有很大的改变(传感器尺寸不同),快门帘幕移动距离自然也会增加,那么以同样幕帘速度移动时,全画幅的移动距离会变长,快门速度自然也会下降。要想维持相同的快门速度就要增加帘幕的移动速度,在同样机械结构下提升帘幕移动速度,又会产生耐久性问题。为了在维持耐久性的前提下提高帘幕速度,就需要增大各部件尺寸,这样的话快门单元会与D800/D810一样大,以目前的技术尼康还无法做到小机身内。所以D750选择最高快门1/4000秒,是对机身小巧轻便的妥协。未来快门组件提供商有更好的方案才有可能实现全画幅小机身1/8000秒快门。
3.搭载可翻折LCD显示屏和内置Wi-Fi?功能
D750是尼康FX格式相机中第一款搭载可翻折LCD显示屏和内置Wi-Fi功能的相机,这两点对于尼康来说并不陌生,前文编辑谈到D750很多特性与D5300非常相似,这两点最为明显。D5300是尼康第一款提供内置无线LAN(Wi-Fi)功能的数码单反相机,将该功能移植到全画幅产品上实属必然,毕竟佳能EOS 6D早已具备。
D750内置Wi-Fi功能,能实现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间的无线传输。用户可以将单反相机拍摄的静止图像上传到智能设备,以便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展示,或利用社交网站服务等与众人分享。此外,在智能设备上还能够显示即时取景显示屏,用户可以使用智能设备捕捉自拍和合影,还能根据各种应用场景拍摄,包括当相机安装在三脚架上时的遥控拍摄。尼康方面声称尽管D750顶盖采用镁合金,无线电波传输距离仍可达约30米(视线距离)。图像传输期间快门释放将不会中断,因此用户可以持续拍摄。内需要注意的是置Wi-Fi功能不兼容Camera Control Pro 2。
对于Wi-Fi功能,现在早已不是什么新技术,只不过在单反领域推广缓慢罢了,反观无反相机、便携相机该功能已经是标配,更有索尼、松下利用NFC技术快速连接。D750没有采用NFC技术终究是个遗憾。对于尼康的Wi-Fi功能,最大的问题是Wireless Mobile Utility这款应用程序仍然比较简陋,相比松下、佳能、奥林巴斯、富士等同类软件缺少很多控制功能。
除了Wi-Fi无线功能,D750与D4S一样,可以通过另购的通讯组件UT-1和无线传输器WT-5进行数据传输,简单来说D750内置外置有线无线均可。当连接UT-1后,D750能连接至有线LAN(通过以太网)。将WT-5安装至UT-1后,可建立到FTP服务器或计算机的无线局域网络连接。用户可以传输照相机SD存储卡内存储的图像或动画,也可传输即时拍摄的图像,然后将它们直接发送至FTP服务器或计算机。另购的Camera Control Pro 2软件可遥控照相机以及将图像和动画传输至计算机。用户还可以查看照相机存储卡内保存的图像,或通过计算机或iPhone上的浏览器控制照相机。
D750的翻转屏 左侧仍保留按键
至于可翻折显示屏,在D750出现前,可以说该特征是D5000系列的招牌,D750只算尼康FX格式(全画幅)中首次采用。D750的可翻折显示屏是D5000的升级版,显示屏终处于镜头光轴的中央,方便握持和构图,拍摄手感与取景器摄影类似(D5100开始改为侧轴,与镜头光轴平行)。为何提到拍摄手感?我们知道单反相机是需要两手分别握住机身和镜头来进行拍摄的,如果将旋转屏的主轴转折方向设计为左侧,那么对拍摄本身的姿势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上下翻转,可以让用户继续沿用传统的操作方式进行拍摄。然而显示屏处于镜头光轴的中央,主轴也可设计在背面中部,背面顶部以及底部,当年D5000正是设计在底部。不过设计在底部显示屏向下翻转会碰到三脚架。
α99的翻转屏
尼康D750的3个铰链轴结构更像索尼α99的简化版(省去水平旋转),显示屏移动时略微向下,当显示屏倾斜至90°时,接目镜部件不会产生渐晕现象。此外,当向下调整至75°时,显示屏将回转以防止显示屏碰触三脚架云台。即便照相机安装于三脚架之上,用户仍然可调整显示屏。
4.专用动画拍摄菜单
单独摄像菜单
D750在视频上还是比较重视的,除了因为EXPEED 4图像处理器和新开发的图像传感器组合,支持1920×1080 60p,设置上设有专门的动画拍摄菜单,集中囊括了极常用的动画拍摄选项。现在,选择所需动画功能变得更简便,在屏幕左侧的索引中选择即可,就和拍摄静止图像一样,可高效设定与动画相关的选项。对于该改进编辑觉得早该如此,目前佳能、索尼等品牌早已这样做了,只能说尼康反应还是偏慢,至于D810具备的高光区斑马纹显示,D750也同样具备。
斑马纹
对于尼康来说视频方面仍是弱项,新品在视频方面的提升仍然不够,佳能、索尼、松下均在视频领域颇有建树,它们的一些相机已经开始向4K发展(如1Dc、GH4、α7S),尼康还需继续努力推出自己的4K解决方案。
前文主要介绍了D750一些改进点,对于一款产品,总有人说好有人说坏,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下面咱们再来谈谈这款相机槽点:
1.型号命名易误导
事实上对于D750最大的问题并非最高快门速度而是它的型号命名具有误导性,提到“D750”总让人联想到经典的D700,我们都知道D800并非D700的继承人,可以说走的完全是两种路线。D700是“小D3”,可以视作D3的无手柄低连拍版。如果按照这个思路D700的继承人应该是将D4/D4(甚至α7S)的低像素传感器放到D810/D800机身内,连拍可达7-8张/秒。回过头再看看D750的参数,它更像是D610/D600的加强版,尤其当你看到它的外观后,这种感觉更加明显,所以D750其实叫“D650”更为合适。
2.连拍速度不突出
D750在FX格式和DX格式下,单次连拍均能以约6.5张/秒的帧频最高拍摄约100张照片。就目前尼康的产品线2400万像素约6.5张/秒的速度并不突出,D810可在3600像素FX格式下实现约5张/秒连拍,1.2倍裁切模式下(约2500万像素)提升至约6张/秒,与D750相差不过0.5张/秒而已。同为2400万像素D610也可实现6张/秒。
当然有朋友会说D700是5张/秒,竞品EOS 5D MarkIII也不过6张/秒,D750的数据岂不是刚刚好?编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这样看,毕竟D700是多年前的老产品,那个时代相对EOS 5D MarkII已经不算慢了,而且D700配MB-D10(EN-EL4a/AA)可达到8张/秒。即使D750并非高速机型,仅满足于比EOS 5D MarkIII快0.5张/秒是不行的。D750在DX剪裁下或者加装手柄仍无法提升连拍速度,这让编辑非常费解,很可能这块CMOS传感器本身无法达到或机身机械构造上有一定限制。
至于独立AF-ON按钮、圆形取景器、1/8000秒、无模式转盘、全金属机身均是尼康准专业级别的特征,D750没有做到更多的是出于定位的考虑,正像前文所说如果它叫“D650”,可能大多消费者不会把这些当回事。这当中AF-ON按钮可以实现对焦和快门分离,对于追焦拍摄运动体还是非常实用的,D750、D610、D7100只能自定义到AE-L/AF-L上。反观佳能即使是EOS 60D这样的机型也具备该按钮……
D750的CMOS
那么说了半天D750的画质如何?那还要回到CMOS传感器上,表面上看D750似乎与D610相同,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两者总像素、有效像素均有差别,原生ISO上限也提升至12800。按照尼康官方说法新型图像传感器的每一个像素间距增大,保留了宽广的动态范围,且实现了噪点极少、色调表达丰富平滑的优异高感光度性能。这种改进更多停留在微调上就像D810、D4s一样,所以画质上我们可以认为与D610相当或稍好。需要注意的是D750与D610一样采用新的优化校准系统,支持平面模式,该模式采用比自然设定更接近直线的色调曲线。平面选项对图像进行极少的人工处理操作,因而能更可靠地保留拍摄对象的信息。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原厂处理软件只能选择捕影工匠(NX-D),老用户常用的Capture NX 2则不能支持,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毕竟Capture NX 2功能更为强大(比如控制点功能)。
总的来说D750的出现进一步丰富尼康FX格式产品线,给了用户一个均衡的选择。如今尼康旗下有D4s、D810、D800(E)、Df、D750、D610等多款FX格式(全画幅)产品可供选择,数量上已经超过自家DX格式产品。对于厂商来说过于拥挤的产品线也会有自相残杀的问题,D750上市后难免会先和自家D800、D610纠缠在一起,尼康能做的就是停产(如D800)、降价(如D610)给D750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