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李晨
通常情况下使用哪些设备拍摄体育赛事?是否存在一些困境或困难?
我平时拍篮球赛,身体装备基本就是尼康家庭的“老大哥”Z8和“新晋小鲜肉”Z 6 III。机身背后,我常挂一支尼克尔 16-35mm f/4G ED VR大广角变焦,拍拍热闹的场边氛围;还会配一支尼克尔 50mm f/1.4G大光圈定焦,用来切人物特写;当然最常贴身的,还是那支万金油尼克尔 Z 70-200mm f/2.8 VR S中长焦,篮下你一跳我一封,甭管CBA还是街头赛,这支镜头都能把你拍得翻江倒海。
有时我也会“偷懒”拿50 mm来干活:离篮筐近的时候,拿它去追踪球员脸上那滴汗、那丝表情,瞬间肖像感爆棚。但说到拍体育,最大难题就是运动员的动作又快又飘忽,精彩瞬间往往一眨眼就没了。如果机身连拍跟不上、对焦不给力,那就只能看回放叹气了。
庆幸的是尼康Z 6 III在连拍速度和对焦追踪上都表现不俗,它最高14 fps机械、20 fps电子快门,还内建“预拍摄”(Pre-Release Capture)功能,一按快门,它能把前0.2 s~0.5 s的画面记下来,而且它用的是和尼康Z 9/Z 8同级别的影像处理器,让我几乎不用担心对焦跑偏。
拍摄篮球赛事,最重要的要点是?
从我自己的拍摄习惯来说,拍篮球时我更喜欢记录双方队员场上对抗的高光瞬间:突破上篮的刹那、空中肢体的碰撞、“遮天蔽日”的封盖瞬间、飞身扑救地板球的腾空刹那……这些动作不仅幅度大、速度快,而且戏剧性十足。普通的运球、投篮,这些常规镜头大多数设备都能拍到;但想拍出“燃到爆”的场面,就得更会抓拍。
我通常会把自动对焦模式调到“智能识别”+连续对焦(AF‑C),一旦球员起跳,对焦就立刻给上;哪怕中途被别的防守队员短暂挡住,尼康Z 6 III也能在主体重现时马上锁定,连拍不断,瞬间定格。当然要做好这点,除了经常拍摄的经验外,器材的对焦算法也很重要。尼康Z 6 III的对焦点覆盖面积广,面部/眼部检测再加3D追踪,几乎把那些变幻莫测的动作都囊括在网内,我只管按下快门,它负责给你“粘”住目标。
尼康Z 6 III对象追踪功能在赛场表现如何,相比顶级速度机而言是否已经差别不大?
说实话,尼康Z 6 III在我的篮球赛场拍摄过程工作中,95%的时候都能稳稳满足我的需求。它内的3D追踪,让我对焦从此不再是“老爸又要用放大镜找焦点”的焦虑,而是“只管拼命按,就有高概率出片”。
当然,和尼康Z 9、Z 8这种旗舰机型比,差距还是有的——在续航、对焦精度巅峰以及缓冲区大小上,尼康Z 6 III略逊一筹。但对大多数体育摄影师来说,这些差距往往意味着“在超长马拉松赛、全天比赛里,尼康Z 9能多拍几百张”,而尼康Z 6 III已经能覆盖日常高强度连拍需求,且机身轻巧、体积更便携,拎着它跑半场都不累。
再有它加上20fps电子快门、预拍摄的组合,让你在高速连拍时也能享受顺滑无拖影的取景体验,这种“爽感”其实和旗舰机器拉不开太多差距。只要握住对焦按钮,运动员越过阻挡层,焦点就会自动回到他脸上,不用担心错失那秒杀级的经典画面。
是否体验了预拍摄功能,觉得如何?
预拍摄可以说是对于体育比赛拍摄来审核非常重要的功能,我是全程开着的。我的默认设置是0.3 s~0.5 s:只要我一按下快门,按下这一瞬间之前的0.3 s画面就全被“抓”进相机。
这招厉害在哪儿?举个例子:球员持球突破到起跳空中,你若等到他腾空那刻才按,前面那几个肢体细节(腰部拧转、手臂摆动、表情凝聚)就都浪费了。但有了预拍摄,回看时就能在照片中挑到“空翻拧腰后仰加面目狰狞”或“防守队员封盖瞬间手指擦球”那种毫厘之差的精彩。也让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尼康云创的第三方云存储连接功能有用到吗?对于体育报道是否提高流程效率?
其实尼康云创(Nikon Imaging Cloud)我从上线就已经体验过了。放到实际工作中,它能在比赛间隙两三分钟内,把我标好JPG小图自动上传到百度网盘,提升工作效率。从而摆脱先把卡插进读卡器,传到电脑,再选片、发稿这样的传统流程。有了云创功能,只要微信通知编辑,后台同事就能立马下载、挑图,然后直接发稿,一气呵成,不影响我继续拍摄。
当然,云创这个功能还是有很大“进步空间”,尤其场馆内Wi‑Fi和5G信号不稳时,它的传输速度和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但总体来看,它还是给我的体育报道流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正面加速。希望后续能在网络优化和多终端兼容上再加把劲,让云创功能更流畅、更好用,就更完美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