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中,摄影被写做Photography,其中“Photo”在拉丁文中是“光”的意思,而“Graphy”是“画法”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说“摄影”即指“用光来绘画”。
可见,光对摄影有多么重要,没有光线就不能摄影,过去胶片摄影时代是如此,而如今数码摄影时代亦是如此。摄影的技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研究如何科学与艺术地控制光线,使它为我们造型—取得满意的“影像”而服务。
因此,要掌握数码摄影技艺,首先要对光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了解,然后再进而研究一些有关色彩的知识,最后达到能熟练地控制使用光线与色彩,并通过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出我们所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节感人的数码摄影作品。
今日更新内容:数码影像影调的种类与控制
一、光线与色彩的运用
1、光的原理、光谱、可见光范围
光是一种能量,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电磁辐射产生一种可以穿过空间的“光子”。光子有能量,但没有重量,大批的光子按一定方向穿过空间,形成光束。光子的能量在其周围产生电磁场,电磁场是看不到的,但通过一些仪器可以测量到。
![]() |
按频率从低向高排列的可见光光谱 |
光子的运动和产生的电磁场强弱是按正弦波方式变化不定的,这和光子的能量大小也有关系,能量大的光子产生的电磁波频率比能量小的光子产生的电磁波频率要高,光子的能量越大,波动的频率就越高。
![]() |
太阳白光通过带雨水的空气,类似经过※※镜分解,在暗色云层中形成彩虹 |
光的频率一般以单位时间( 每秒) 振动的次数多少来计算,称为赫兹(Hz)。而实际上电磁波频率的范围很宽,我们人类眼睛可以看到的光线在电磁波的家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电磁波每一次振动所传播的距离称为波长,这其中包括波长为数百米的无线电波至波长为10- 1 3m的γ射线。人眼只对波长为380~760nm这一狭窄的范围内的光线敏感,而这一部分光即为可见光范围,其频率从低向高依次按赤、橙、黄、绿、青、蓝、紫排列,其低端和红外线相邻,高端与紫外线相连。可见光的这种依次排列用色标表示即称为“光谱”。在可见光光谱范围中,不同波长的光所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我们称之为不同颜色的色光,将全部不同颜色的色光均匀混合后,就形成人们常见的白光。相反,我们也可以用※※镜将一束白光分解成如同彩虹一般的七色彩光。雨后出彩虹就是这一道理。
![]() |
电磁场波动率各不相同,不同频率的光、肉眼会识别成不同颜色 |
![]() |
该图显示的是电磁光谱,可见光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
2、色彩的三属性——色别(相)、明度、饱和度
排列在光谱中的各种色光,在我们摄影的实践中常呈多种变化,为了能了解这些变化,并能科学地艺术地应用这些色彩,我们首先要归纳出决定色彩状况的三大属性,即色别、明度和饱和度。
1)色别(色相)
色别是指各种颜色或色光的名称和属性。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在色谱中,这些色彩之间是渐变过渡的,因而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又可以分出不同色别的不同数量的色彩来。如橙黄、深蓝、浅蓝、紫红……多达无数种,在印刷工人与美术设计师手中,常见一种色谱查阅手册,其分类可达数百种色样。对色彩的这种分辨能力,艺术家与普通人是有很大差别的,每位精通西洋绘画的画家,其眼睛对色彩的识别能力是非常惊人的。而对于我们摄影人,要拍摄出不一般的高水准摄影作品,也需要练出一双高灵敏识别色彩变化的火眼金睛来。
![]() |
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气氛,我们往往有意改变被摄物体的固有色,如这幅桂林风光,经电脑调整后变为朝霞效果 |
![]() |
这幅摄于金山岭的照片,为了强调长城历史辉煌的意境,加用了一枚红滤色镜 |
2)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
![]() |
标有12种基本颜色、48种明暗色调的五环色轮图 |
按传统绘画理论,明度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在不同色相的色彩中可以按人眼感觉到的明暗程度将其分出等级来,如黄色感觉最亮, 橙和绿次之,而紫色显得最暗;其二是指在同一种色相的色彩中,在不同环境与光照下所呈现出明暗不同的差异。须注意的是,这种变化有时光照越强,明度越高, 但色彩有时会感觉更淡,这提示我们在实际拍摄中正确曝光,以及在用电脑调整色彩明度时应注意实际效果。
![]() |
![]() |
![]() |
同幅照片,不同色彩明度时的效果图。低明度效果、适中明度效果、高明度效果F: 13mm f: 5.6 T:1/1000 ISO: 260 |
提示:在电脑上处理图片时,要注意:不同的显示器之间对色彩的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如明度、饱和度以及色平衡等各方面都有可能存在偏差,因而需要选择质量好些的显示器来调整图片,另外要请专业人员对显示器做必要的校正工作。
3)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也有人理解为鲜艳程度。
![]() |
同一幅照片,在不同色彩饱合度时的效果。低饱和度效果 |
饱和度高的色彩其固有色的特征越明显,鲜艳度也越高,但有时色彩层次会显得不足,明暗变化也会减弱。但饱和度与明度不能同等对待,明度高的色彩,饱和度不一定高。
![]() |
适中效果 |
在彩色摄影作品中, 色彩饱和度过低会产生昏暗、色彩不明快的感觉,尤其是数码相机拍摄出的原始照片,色彩饱和度都不会太理想,需要我们在电脑中适当调整。但在调整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将色彩饱和度调得过高,虽然色彩变得无比艳丽,反差也得到增强,但会感觉被摄物色彩严重失真,缺少层次,使画面变得俗不可耐。
![]() |
高饱和度效果 F:10mm f:11 T:1/300 ISO:400 |
3、色光的三原色
在对色谱中色光的识别中,人的眼睛生理特点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眼对色谱中红、绿、蓝三种色彩尤其敏感,故科学家认为人类视网膜上存在有感红细胞、感绿细胞与感蓝细胞。再通过这三种色光的比例不同混合而又生成其他各种色彩。于是理论上习惯把红、绿、蓝三种色彩称为色光的三原色。色光的三原色混合后呈现出白色感觉,失去这三种色光即感觉为黑色。数码相机中感光芯片(CCD或CMOS)即是根据人眼睛的这一生理特性设计出来的,只有这样拍出的彩色照片才能符合人类视觉的欣赏习惯。
![]() |
![]() |
三原色光叠加效果图 | 颜料混合配制效果图 |
4、绘画颜料的三原色
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以上讲的色光的三原色是从光的透射、反射、直射现象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而画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通过对颜料的配制得出另一种结论,他们认为通过对红、黄、蓝颜料的配制使用,可以产生更多的色彩,而这三种颜料混合后又能产生黑色,于是习惯上把红、黄、蓝称为颜料的三原色。如果说色光三原色是从研究光线的直射、反射、透射习性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那么颜料的三原色则可以说是从物体(颜料)对光的吸收习性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理论。但把红、黄、蓝作为三原色也有值得再讨论的地方,我们认为应该先划定对某些色彩的统一称谓,区分品红与红,青与蓝的不同之处,就会认同把黄、品红与青称为颜料的三原色可能更科学。
[摄影画面中,带有明亮色彩三原色物体的照片会显得格外明亮,这是因为三原色在人眼睛中通过视觉混合效应能产生明亮的白色效果。如上图寺庙建筑用色和下图彩色经幢,都有这种明显效果。]
![]() |
F:10mm f:14 T:1/1600 ISO:200 |
5、补色
从色轮中我们可以看出,处在环形色轮中相对的两种色彩有一特点,它们如果是色光混合后会呈白色光,如果是颜料混合后会呈黑色或灰色,于是我们就将这样的两种色彩称为互补色,其中一种色可称为另一种色的“补色”。如红和青为互补色,蓝和黄也是互补色。在用彩色负片拍摄影像时,负片所呈现的物体颜色与实物颜色即为互补关系,如绿叶在彩色负片底片上呈现品红色,人的脸在底片上也是呈现出青色,只有在经过印放照片后才能再一次通过互补色关系在彩色相纸上还原出物体本身颜色。
[在色轮中,处在相对应位置(180°)的两种颜色可称为互补色,两种互补色光混合后可产生白光。
在摄影画面中, 互补色的同时出现也会提高画面的视觉明亮度, 如例片中的橙黄色与蓝色即为互补色, 它们的同时出现使画面倍显明亮。]
![]() |
夕阳下的多伦高山湖泊 |
两种互补色在同一画面上出现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也会让人眼看上去有明亮的感觉,这主要是两种互补色在人眼视网膜里有混合后产生明亮白光的效果,我们在实际摄影创作中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利用互补色形成强烈色彩对比,提高画面的明亮度。
![]() |
远眺北京密云水库 F:10mm f:13 T:1/500 ISO:400 |
6、消色
红、绿、蓝三原色色光混合后呈现白光效果;而品红、青、黄3种颜料混合后会形成黑色。但更多情况下含有等量三原色的色光在照射物体时会有不能完全吸收或反射的时候,于是物体会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灰色效果,可见黑、白、灰都不含彩色成分,当然也可以说它们包含等量的所有色彩成分。只不过这些色彩都被平均吸收消失掉了一部分,于是我们称黑、白、灰为“消色”。消色本身不带有任何色彩,但它和任何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时都会感觉和谐,其本身也显得更加沉着庄重,故生活中成年人都会选择一些黑、白、灰色的服饰装点自己。
![]() |
在消色黑的衬托下,彩色灯光倍显鲜艳 |
我们在摄影创作中也要善于利用黑、白、灰消色的这一特点,如在彩色照片中,带有一些黑白灰色块的作品有时看起来色彩感更显明亮艳丽;黑白之间会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运用得好又便于我们突出画面中的主体。在摄影界中,舍弃色彩,选取黑白影像表现世界的摄影家至今仍然很多,他们善于利用黑、白、灰制造多层影将彩色世界抽象为黑白的世界,艺术上表现得十分完美,甚至让欣赏者看后感觉比彩色照片更雅、更庄重、更具艺术魅力。
在绘画理论中,常把金色和银色也放在消色的范围之中。但金色在摄影艺术表现中呈现出的应是金黄色,不应属于消色。
![]() |
在风光题材的创作中,运用逆光可使画面失去鲜艳的色彩,而形成以消色灰黑为主的影调。F:28mm f:5.8 T:1/1000 ISO:400 |
7、色温与白平衡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太阳的光线在日出日落时与中午时的色彩也相差很大。对于这些,我们人类的眼睛已经适应,在任何光源下都会认为纸是白色,苹果是红色的。但无论是传统相机中的彩色胶卷,还是数码相机中的感光芯片,都不会像人眼这样随光线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如实地记录物体在不同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
![]() |
色温由低向高变化示意图 |
为了使拍摄出的彩色照片能符合人眼对物体固有色的认识和感觉,我们的摄影器材设计者必须设法通过相机内影像处理系统去对不同环境下的同一物体的颜色进行适当修正,即设法使物体本来颜色得到适当还原。当然,数码相机拍出的影像还可通过后期的电脑操作对色彩进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必须要熟悉“色温”与“白平衡”这两个概念。
色温是衡量色光中含红光与蓝光比例多少的一个度量单位,其本身与温度并没有直接关系。色温低, 含红橙光比较多。色温高, 含蓝紫光比较多。科学家制定的方法是在绝对零度(-273℃)时对一黑体(如铁块)进行加热,于是铁块随温度升高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再由红色变为橙色、白色(已成液态),当温度升到 6000℃以上时颜色开始向蓝色区域扩展。于是科学家就把不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出的色光颜色用该温度值作为它的“色温” 数值, 单位用“ K ” 来表示。
![]() |
![]() |
这幅在德国雨雾中拍摄的秋林图,因光线色温较高而呈蓝色调,经电脑调整后还原为橙黄色调 |
蜡烛光中含红光较多,色温在 1600~1800K,而白色荧光灯中含蓝光较多,色温高达 4800K;影室用的卤钨灯为 3200K,中午时的阳光大约为 6000K,电子闪光灯的色温类似中午日光,为 5500~6000K。
在使用传统彩色胶片拍摄时,校正色温使色彩正确还原有3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制作时就将彩色胶卷按灯光型与日光型不同色温分别制造,供不同光源下选用;第二种方法是拍摄时在镜头前加用不同型号的升色温(蓝色)或减色温(橙色)的滤色镜校正;第三种方法是在洗印照片时加用滤色镜进行校色修正。而在数码摄影中,相机上设有一挡“白平衡”调整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修正色彩偏差时,我们知道只要被摄物中的白色物体(包括灰、黑消色)色彩还原正确了,其他颜色肯定也会还原正确,于是我们就把白色物体作为色彩还原的关键参考点,称为“白平衡调节”。白平衡调节的实质就是对色温进行校正,让被摄物体固有色得到相对的色彩正确还原,只不过数码单反相机不用滤色镜了,只要通过调整相机上的有关按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初学者实在感觉不好操纵,还可以选用白平衡“自动调整”挡,若还有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放在后期电脑处理时适当校正。
。
![]() |
夜色下的杭州西湖,因光线色温高而呈现出静谧的淡蓝色调 F:10mm f:4.5 T:1/20 ISO:800 |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彩色照片并不需要完全地追求色彩绝对还原,有时还必须强调现场气氛与环境光的影响。如拍摄日出日落时红光多一些更好看,而阴雨天、雾天带点蓝色调更显优雅与肃静。
![]() |
傍晚有火烧云,因色温较低而呈现橙红色调 F:30mm f:4.5 T:1/250 ISO:400 |
8、对比色与和谐色
前面讲过,处在色轮中绝对相对的两种颜色为互补色,互补色是强烈的对比色。其实,在色轮中比较相对的两种颜色都有对比的效果,它们两者在一起会产生跳跃,不协调之感。我们常说的冷色与暖色也有强烈的对比效应,在摄影创作中,巧妙地运用对比色有时能收到特殊的效果,使主体更突出,意境更深远。
![]() |
由深浅不同的棕黄色组成的画面,颜色显得很和谐 |
在色轮中处在相邻位置的两种色彩称为“和谐色”,它们在一起搭配不会产生跳跃感,相反会感到协调与平和。这在传统的绘画( 如俄罗斯油画)和风光摄影中常常被采用,这类作品整体会呈现出一种统一的色调, 如冷调、暖调、棕色调和绿黄调等。
![]() |
由黄与蓝对比色组成的画面,显得明亮而跳跃(摄于青海湖畔) F:40mm f:5.8 T:1/3000 ISO:400 |
9、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被摄物体自身呈现的颜色叫“固有色”,固有色人眼很容易识别,但数码相机很难拍出绝对正确的物体固有色,因为任何物体都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会呈现不同差异的色彩,在低色温光照射下会偏红色,在高色温光照射下会偏蓝色,因而我们又把物体在不同环境中受到的影响色光叫“环境色”,它除受主要光源照射影响之外,还受周围环境的反射光影响。而对于被摄物所受的主光源照射所呈现的色光就叫做“光源色”。
在摄影创作实践中,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常在同一场景中同时出现并互相影响,为了突出主体,表现主题,在用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细微观察现场光线,分析三种色光的相互作用,再巧妙地利用这些色光拍出非同一般的佳作来。
![]() |
一条山涧小溪,水面因环境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F:10mm f:6.3 T:1/200 ISO:400 |
二、光线的特性与用光规律
1、光线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光线沿直线传播,但在遇到物体时,就会发生变化,视物体的性质不同,一部分会被物体吸收,一部分会穿透物体成为透射光,还有一部分光线会在物体表面向四面反射形成反射光。光线的这种性质对摄影创作极为重要,摄影技术就是要通过记录这三种光来达到正确表现被摄物体各种特性的最终目的。
不同的物体表面对光的吸收程度不一样,这也是形成物体表面色彩和质感千变万化的原因所在。粗糙的物体吸收率高,如黑天鹅绒布能吸收98%的光线;而表面光滑的物体吸收率就低。有的物体只对光线中的某种颜色吸收率高,如彩色玻璃及其他带有强烈色彩的物品,我们正是利用光的这种特性制造出各种颜色的滤色镜供摄影创作时使用。
光的反射效果也视被射物表面质地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反射率,根据反射效率的不同可分为镜面反射、漫反射和半漫反射三种。
光的反射现象给摄影带来了方便和丰富的造型手段,使我们能更好地表现物体表面质感,让画面的影调和层次更丰富。但有时也会带来一些麻烦,给摄影师出难题,如玻璃、水面的强反光会为我们的拍摄增加难度,有时不得不借助偏光镜来去除一部分反光;明亮金属的强反光也会使我们很难避开讨厌的镜面反光,从而增加了对这类器物的拍摄用光难度。
![]() |
F:50mm f:4.5 T:1/30 ISO:800 |
光线的反射现象也使摄影用光方式变得多样化,特别是人工布光时,我们可以利用反射原理在逆光、侧逆光照射下,用反光板给被摄物暗部制造辅助光,以减弱明暗过强的反差。在运用闪光灯时,强烈的直射光会使近距离的被摄物光照太强,容易失去层次,而我们如果善于利用光线反射原理,将闪光灯通过白色屋顶或四周墙壁打出反射光,间接照亮被摄物, 就会使被摄物立体感更强, 层次也显得更加丰富。
![]() |
F:28mm f:5.6 T:1/1600 ISO:400 |
光的透射作用主要对透明和半透明物体效果明显,如透过玻璃、水进行照射后,仍然可产生较强的直射光;但透过白纸、毛玻璃等半透明物体,就会形成较柔和的散射光,我们也常在影室布光时在强光源前加一层半透明物质,以获取明亮而柔和的散射光,这种光在拍摄人像作品或广告产品时常被采用。
![]() |
以上两幅梦幻般的风光照片,均拍自内蒙古多伦,运用房屋玻璃和汽车反光镜经反复构思一次曝光拍成 |
在摄影实践中,现场光线往往比较复杂,直射光、反射光、透射光会同时出现,有时这些光对我们塑造主题有利,有时有的光线会破坏我们的创作构思,因而我们必须善于分析现场光线中的各个成分,巧妙地利用现场有用光,适当地避开不利光的影响,有时还需要使用一点人工光,才能拍摄出不一般的佳作来。
2、光线的照度和亮度
照度是光源投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照强度。它的强弱和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当然还与光源本身的明亮度成正比。照度可以通过曝光表从被摄物表面直接将测光表的受光孔面对光源而测得数值大小,它与物体表面明暗变化没有任何关系。
![]() |
这幅风光照片曝光要考虑到天空亮度,地面偏暗可经后期调整时提亮 F:15mm f:11 T:1/200 ISO:400 |
亮度是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反射出来的明亮程度。在同一光源照射下,不同物体表面的亮度也不一样,深色物表面亮度就低,而浅色物亮度就高。亮度的这一变化给我们摄影人控制正确曝光带来一定难度,在深浅颜色相差很大的同一被摄物场景中,我们必须根据拍摄主体和主题需要选择曝光参考点,也有的摄影师采取按18%的灰色物体作为测光参照物,以获取较为正确的曝光影像。美国著名风光摄影大师亚当斯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按创作意图可改变被摄物明亮影调的“十级曝光法”,就是把被摄物表面亮度分出10个等级,根据不同的艺术效果需求而采取不同的曝光组合,使拍出的作品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影调柔和,同一景观有时可以拍摄出不同品味的数张佳作来。
![]() |
这幅人像作品曝光应以人面部亮度为测光点 F:110mm f:5.9 T:1/160 ISO:1600 |
3、光比的概念
光比是指被摄物的明亮部与暗部的光照强弱之比。在实际应用测量时有两个概念:其一是指被摄物体表面反射光不同的两个选择点明暗亮度之比, 这在影室拍摄人像布光时经常使用, 摄影师会用曝光表分别测量被摄人物面部的亮部与暗部的亮度值, 并有意一般控制在3 ∶ 1左右;光比第二种概念是直接测量不同光源投射在被射物体两个不同受光面的光照强度,即测光源投向物体的直射光强度, 这时的光比值与被摄物对光线的反射吸收特性无关。
![]() |
F:15mm f:11 T:1/100 ISO:400 |
数码相机的影像传感器与传统胶片一样,都有一个适合记录不同强弱光照的正确表现范围,即“宽容度”,过强的光比会使影像传感器失掉对影像中的一部分层次的记录,如在傍晚拍摄带有天空和地面的自然风光时,天空与地面景物光比极大,数码单反相机此时不可能将天空与地面层次完全正确地记录下来,只能让我们选择其一,如要表现多彩的云霞天空,就应以天空亮度为曝光依据;如要表现地面中的有意义场景,就应以地面景物为曝光依据。这样拍出的影像肯定会失去天空的一些层次,但可在后期电脑处理时进行调整,挽救一些失掉的细节。
![]() |
以上两幅照片光比很大,曝光应以亮部为参考点,暗部呈剪影状 F:62mm f:11 T:1/600 ISO:400 |
4、光的方向性
光的照射有明显的方向性,无论是室外日光从早到晚的位置移动还是室内灯光所处的不同灯位的移动,都会给被照射的物体带来不同的造型效果,了解光线的这种特性,以便在实战拍摄中灵活运用不同方向的光线,把有利的因素与我们要表现的主题统一起来,这是数码摄影创作成败的关键。
光源在物体周围的水平移动,可以制造出顺光、前侧光、正侧光、侧逆光、逆光5种常用光线。
![]() |
5种光线方向示意图 |
1) 顺光
顺光指从照相机方向直射到被摄物体的光线,这种光线比较均匀,受光物体显得明亮,没有强烈明暗对比的阴影,光比很小。顺光下拍摄的物体明暗主要靠被摄物本身的颜色明暗和影调来表现,因而曝光容易掌握,测光比较简单。采用平均测光即可,而且拍出的照片色彩也较鲜艳明朗。但顺光拍摄的缺点是物体立体感不强,空间感也显得弱,对影调表现也比较平淡。
![]() |
南戴河船厂,采用顺光拍摄 F:20mm f:8 T:1/80 ISO:400 |
2) 前侧光
指光源位与被摄物体前方, 与拍摄轴线成4 5 ° 的直射光。前侧光能把被摄物明显分成受光面与背光面两部分,因而加强了被摄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同时被摄物的色彩也能得到较好表现。无论是拍摄人物肖像还是拍摄自然风光,前侧光都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光源。前侧光照明时曝光应以被摄物的明亮部为测光点,以保障被摄物体明亮部分不失影像的层次和质感。
![]() |
河北蔚县剪纸 F:17mm f:9 T:1/300 ISO:400 |
3) 正侧
光这种光照射角度正好与拍摄轴线成90°,使圆形的被摄物能形成明暗各占一半的照明效果,在拍摄人像时俗你阴阳脸。正侧光的这种特性能使被摄物明暗对比强烈,会产生强硬的感觉,不适于表现柔美的题材,但运用得当,对表现刚毅、强硬的题材效果很好。如爱好拍摄“现代摄影”题材的
作者有时为了表现当代青年,尤其是男性青年阳刚之美,常采用正侧光。
![]() |
F:70mm f:18 T:1/50 ISO:200 |
4) 侧逆光
指从被摄体背后侧面照射的光线。侧逆光能勾画出被摄物受光部一侧的轮廓,使受光面产生明亮的轮廓光效果,而被摄体大部分却处在阴影区。侧逆光能强化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增强物体的立体感和增强物体与背景间的距离感。在人物摄影中,常用侧逆光拍摄适于表现人物轮廓和低调的肖像作品。
![]() |
F:28mm f:4.5 T:1/80 ISO:400 |
5) 逆光
指从被摄物体后方投向照相机方向的光线。逆光能勾画出被摄物四周的轮廓,增强被摄物与背景的距离感。但被摄物大部分面积都处在阴影中,色彩不易表现出来,故逆光下拍摄的人物和景物都易显得昏暗,色调有时近似黑白照片。但逆光下的景物层次感很强,在明亮轮廓光勾画下显得极为生动,且有一种蕴藏的神秘感,故多被摄影家所采用。逆光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更显长处,能强调物体的透明质感。如玻璃制品、丝绸、塑料、冰块、植物、花叶等,在逆光照射下都会显得更生动美丽。对于不透明的被摄物,在逆光照射下又是拍摄剪影效果的好时机。
![]() |
傍晚宁波市一角 F:28mm f:4.5 T:1/80 ISO:400 |
逆光拍摄时容易使直射光直接射入镜头,形成光晕,俗称“吃光”,因此需使用遮光罩或其他物品进行遮挡。但运用得巧,光晕也能在暗背景下产生美丽的光环或光柱,增添一些神秘感和让人感到醒目的独特趣味。值得提示的是,在实战拍摄中,无论是室外拍摄风光还是室内拍摄人物肖像,运用的光源都不会是单一方向性光线, 常常是几种强弱不同、方向不一致的混合光线,这也和多种光源以及光的反射特性有关,故在拍摄时应该分析一下所摄景物光线成分,再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根据拍摄主题巧妙用光,力求拍摄出非同一般的佳作来。
6)硬光与软光
硬光与软光是指照明效果而言,硬光指光线的照射强烈、明亮且使被摄物体明暗光比较大的光线。如强烈的日光照射、近距离使用闪光灯等,都属硬光照明范围。硬光能形成强烈的光比反差,使正确曝光难度加大,拍出的影像会失去层次和质感,阴影也明显。但运用得当,硬光也能产生不一般的造型效果,如用硬光勾画轮廓光。也有的摄影人善于用硬光创作出带有木刻版画味道的作品。
![]() |
北京延庆妫河畔,雾天 F:28mm f:11 T:1/400 ISO:400 |
柔光指柔和且明亮度较弱的光线。如阴天或白云遮日下的室外散射光、柔和的室内灯光等。柔光照射下的物体光比较小,拍出的影像层次丰富、色彩容易饱和。柔光的方向性较弱,被摄物表面不易产生过强的阴影。在使用闪光灯强烈的灯光照明时,为了达到柔光效果,经常在光源前加用一些半透明的遮光物(如醋酸纸、白布、纱网等)来降低光的强度和使光线形成一些漫反射效果,以使拍摄出来的影像层次丰富,色彩饱和、影调细腻。
![]() |
德国小镇郊区雾天 秋色 F:28mm f:5.4 T:1/80 ISO:200 |
提示:光线的软和硬与光的照射方向及空气透度都有关系,一般侧光比顺光和逆光显得硬些,在空气透度好时光线显得更硬些,中午强烈的日光比早晚日光更显得硬些,夏天的日光比冬天也显硬得多。
![]() |
强烈日光照射下的现代建筑 F:38mm f:14 T:1/250 ISO:400 |
三、光线的种类及特点
1、自然光
在摄影用光的实践中,我们习惯把光线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
自然光是指从日光、月光、天体光等天然光源所产生的照明光。它可以分为室外自然光与室内自然光两大类;而室外自然光又可分为室外直射光和室外散射光两种类型。
1)室外自然光
室外自然光其实主要来自于太阳,因为月光像个圆形反光板,所反射的光也来自太阳。
太阳、地球在宇宙中都在按一定规律不停地运动,因而太阳光线也会在不同季节、不同时辰按一定规律不停地变化。这种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是光线照射强度的变化。早晚弱,中午强;夏天强,冬天弱。当然还和天气状况有关,阴雨天就弱,晴朗天变强。
![]() |
中国东北大地,因在奔驰的汽车上抓拍,故需使用高速快门,以保障影像清晰 F:70mm f:4.5 T:1/1000 ISO:400 |
第二是光线投射角度的变化。早晚日光斜射时与地面所形成的角度较小,于是被摄物易产生较长的阴影。而在中午日光升至距地面约90°时,所形成的阴影最小。夏天因日光在头顶,光强但投影更小;冬天日光斜射,在地面所投射的阴影会很明显。
第三是色温的变化。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日光所呈现出的色光中的冷暖色调也在变化。在日出日落时日光斜射,光线穿过大气层较厚,长波光线较多,色温偏低,为橙红色。太阳逐渐升高,色温也开始升高,在中午时达到最高值。自然光色温的这种变化会使我们在实际拍摄中不能对被摄物固有色正确还原,常常产生偏色现象,有时这种偏色会强调某种气氛,如日出日落前后景色偏红,阴雨天景色偏蓝,故不需要完全校正使色彩绝对还原,带点儿偏色会感觉更自然、更真实、更美丽。但有时拍摄的如果是人物肖像或静物,就不能偏色太重,这就需要我们精调白平衡,使拍出的影像色彩尽量接近物体的固有色。当然,稍有不足还可以在后期电脑中使用PS修正。
![]() |
德国海得堡古堡建筑 F:28mm f:11 T:1/1250 ISO:400 |
室外自然光可分为室外直射光和室外散射光两大类。室外直射光较强,有明显的方向性,投在物体上会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立体感较强;室外散射光一般较弱,没有明显的方向性,照度比较均匀,没有强烈的光影,但在散射光照射下摄取的影像层次细腻,画面柔和,色彩有平涂的画意效果。
2)室内自然光
室内自然光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指室内受到室外自然光的直接照射、散射及反射,综合出现的光线照明效果,这种照射主要是通过建筑物的门窗来实现的;另一种涵义是除以上所指外,还包括室内原有的灯光或其他发光体所辐射出来的现场光(如炉火、电视屏幕等)。因而使用“室内现场光”比使用“室内自然光”更科学些。
首先, 我们应该知道,在室内拍摄应该尽量利用原有的现场光,因为摄影贵在真实记录现实生活中自然影像,只有利用原始现场光才能使拍摄出来的摄影作品更真实、更生动、更富现场感,也就更具生命力和说服力。因而,在室内拍摄创作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好现场原有的自然光线,尽量不要随意加用过多人工光,以免拍出的照片失去真实的现场气氛。
![]() |
京剧演员,化妆室内 F:170mm f:5 T:1/100 ISO:400 |
室内自然光的亮度受建筑物结构影响很大,如门窗的数量和面积大小,以及被摄物体和主要照明门窗的距离远近等。光源照明效果与被摄物体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要想被摄物体受光量强,就必须尽量靠近门窗来拍摄。但室内如果有直射的阳光通过玻璃照到被摄物上,会与室内阴影部分形成过于强烈的明暗反差。一般来说,这对正确曝光和构图造型都不利,于是我们应考虑利用室内墙壁的反射光或通过加用人工光( 灯光或闪光灯)来调整光比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当然, 阳光通过门窗投射到室内的光线,也为我们创作出特殊味道的照片提供了便利,如投在墙上的光影,会出现图案效果;逆光照射在被摄物体上,被摄物可能以神秘的剪影效果呈现。
![]() |
哈尔滨一著名小酒店,古朴而静谧,曝光应以亮部为参考点 F:31mm f:4 T:1/1000 ISO:400 |
2、人工光
1)人工光常用照明灯具简介
人工光一般指用灯具照明的光,人工照明灯具常用的有两大类:第一类是能发射连续光线的灯具,如白炽灯、石英灯、聚光灯等,这类灯具根据功率大小不同发光强弱也不同,优点是可在拍摄时看到实际光比造型效果,光线较柔和,缺点是耗能大、色温低、光线亮度也较弱,且拍摄人物时容易给被摄者带来眩光刺眼和烘烤难忍的感觉;另一类灯具是电子闪光灯,包括有的数码相机上自带的小型闪光灯和可通过相机机身上热靴插口连接的外置小型闪光灯。在影室拍摄时,现在更多地是使用一种功能更齐全的组合闪光灯,它和相机上配置的小型闪光灯原理一样,都有发光强度大、色温高、持续时间短,冷光以及光效果高的特点。为了解决闪光灯瞬间闪光(一般在千分之一秒以上)而不易观察到照明造型效果的问题,室内闪光灯组罩内还安装一只功率较小的白炽灯,专供摄影师布光时做效果光观察光比强弱时使用。正式拍摄时因闪光灯强度远远大于这只造型灯的强度,故不会对色温的平衡产生不良影响。影室闪光灯还设有控制改变闪光强度的旋钮,并可通过造型白炽灯同步强弱变化观察到闪光时达到的类似效果,使用时非常方便。
数码单反相机在使用机外另置的闪光灯时,应注意一个要与相机快门同步配合的技术问题。有的相机与外置闪光灯不同步,拍出的照片严重曝光不足。这时可使用外接无线闪光同步器来解决这一难题。购买机外小型闪光灯时也要注意首先考虑所买的闪光灯与自己所使用的数码单反相机是否能同步。
![]() |
使用室内闪光灯拍摄应配置闪光同步器,以保证数码单反相机快门与外置室内闪光灯能同步 |
2)摄影常用人工光造型的主要光型
人工光造型常用的光型主要包括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以及装饰光五大类。另外在实际人物肖像拍摄时还会考虑使用眼神光、发光、脚光等光型(其实这几种光也可划入装饰光范围内)。
3)主光
主光又称“ 塑型光” , 是表现被摄物体外貌和形态的主要光线。主光不一定是最强的光源, 但起着主导作用, 突出刻画被摄物体的主要特征。因此, 对主光亮度的强弱、角度的选择都可根据是否能更好地表现主体外部特征、人物性格,以及对环境渲染是否有利等意图而随机应变。
在实际拍摄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影调层次,主光一般常设在被摄体左侧或右侧前45°左右的位置上。
![]() |
单灯闪光,主光照明 F:70mm f:18 T:1/50 ISO:200 |
4)辅助光
辅助光也称“ 副光” , 用来辅助主光的照明不足,可提高被摄物暗部亮度,降低过强的明暗反差,增强物体细腻丰富的层次感和质感。
主光与辅助光在布光时,一般将亮度比控制在3∶1~4∶1较为合适,且多采用加柔光罩的散射光,以避免在被摄物上形成过强或过于杂乱的多重明显的阴影,影响主光的造型效果。辅助光一般的布光原则是尽量放在照相机旁边,从正面照射被摄物体,以弥补主光亮度不足。
在拍摄大场面场景或更细微地刻画主体时,也可以设置多个辅助光源。但过多的光源如使用不当会产生用光杂乱的效果,故应充分考虑,以巧妙利用现场光和周围反射光为上策,尽量减少辅助光使用过多带来的光影杂乱、自然空间感被破坏等问题的发生。
![]() |
单灯闪光,辅助光照明 F:62mm f:18 T:1/50 ISO:200 |
5)轮廓光
轮廓光也称“ 隔离光” 或“ 勾边光”。常用强烈的逆光或侧逆光方向布光。轮廓光照明轮廓光能使被摄物边缘形成明亮的光线轮廓,使被摄物与背景空间感增强,质感表现也较强烈,且轮廓光多照射在被摄物体主要部分的一侧,故对突出主体形态特征,刻画人物性格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轮廓光一般亮度较强,且多使用以聚光灯或带有导向罩的直射硬光为主,有时为突出主体,轮廓光的照射范围常以窄光形式出现。主光与轮廓光的光比一般控制在1∶4之间,过强有时会使亮部失去过多层次,减弱对被摄物质感的表现。使用轮廓光时还应该注意调整轮廓光灯位到合适的高度,要避免光源过低时光线直接射入照相机镜头中产生不良的眩光现象。
![]() |
单灯闪光,轮廓光照明 F:70mm f:4.5 T:1/30 ISO:800 |
提示:
1.眼神光使用时注意不可太多,也不宜光点太大,还要注意它在被摄人眼睛上所处的位置高低是否合适;
2.不同种类多灯混合使用时要注意色温应一致,与自然光混合使用时也要注意色温要统一。
6)背景光
背景光是为照亮被摄物后面的背景而设置的光线。它可以消除被摄物投在背景上的不良投影,使主体与背景分开,烘托出周围环境气氛。背景光的使用应以突出主体、服务于主题表现为原则,不应“喧宾夺主”。故可处理得比较简单,如用散射光将背景打匀,去除掉不良投影即可。当然也应考虑作者创意中对作品影调的控制,决定是亮些还是暗些。
![]() |
常用室内三灯拍摄效果 |
在表现某些活泼明快的题材时,如表现儿童、少女等人物肖像类作品,也可以将背景处理得更加丰富多彩,如使背景上产生光影变化,色彩图案等。
拍摄低调作品时,背景光应较暗或不使用背景光;拍高调作品时,应增强背景光的亮度。如果提高背景光,减弱主光和辅助光亮度,也可以使主体产生剪影或半剪影的艺术效果。
7)装饰光
装饰光是用来弥补前几种光的不足,有目的地对被摄物局部细节进行刻画,使被摄物整体形象表现得更为完美。一般装饰光布置都比较集中,常用窄光或小型灯光局部照亮被摄物的细部,突出被摄物最具特征的部位。在人像摄影创作时,常使用一只灯位较高的光源照亮人物的头发,称为“发光”,使较暗的头发有反光而产生一些层次感。也有利用调整主光或辅助光的灯位高低使人物眼球上产生明亮的高光点, 以使人物更显神采,这时也可以利用光线较弱的另置的小型灯或反光板来亮人物脸部,使眼睛里产生光亮点,这种光一般被称为“眼神光”。
以上5 种光源各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在实际的拍摄实践中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和条件的不同灵活掌握。有经验的摄影师有时可以借助影室内墙壁的反光或部分室外通过门窗射进来的自然光而减少人工光灯位,以避免用光灯位过多而产生光影杂乱的现象。要知道仅使用一盏或两盏灯就能拍出佳作的例子并不是神话。
![]() |
主光、辅助光、轮廓光3光闪光效果 F:70mm f:18 T:1/100 ISO:200 |
四、运用光影造型创作精美图片
光影是摄影创作的最基本元素,有了光影和光比才能拍摄出高质量的照片。光影对摄影造型有以下几种作用:可以表现空间感,将我们看到的三维立体世界抽象为二维平面图像;同时通过光影效果,结合平面艺术把被摄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表现出来。另外,光影在造型效果中还可以表现一定的情感。现在我们用图片实例对上述作用分别进行说明,以便读者在使用数码相机实际拍摄时充分发挥光影造型的作用。
1)表现空间感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一个四维空间立体世界,除了高、宽、深以外还有时间的进展,然而摄影只是一种平面影像艺术,只能在一定宽和高的平面范围内通过深浅不同的影像来表现这个复杂的世界。如何利用光影来表现空间感呢?通过光线的照射方向、光线的强弱和光线色温的变化可以使被摄物体形成明暗的变化,同时在光线的各种变化中物体影像又会形成不同的色块及线条,使画面产生不同的影调。艺术地利用这些不同的线条、色块和影调的变化,就可以表现出被摄物体及周围环境的空间感。
![]() |
德国法兰克福机场通道 F:28mm f:4.5 T:1/50 ISO:400 |
2)表现立体感
立体感和空间感虽然都有表示空间体积的含义,但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立体感多体现在表现人物肖像或固态物质时强调,而空间感则多在拍摄风光、场景一类作品时强调。
![]() |
河北丰宁坝上秋色 F:70mm f:5.8 T:1/250 ISO:400 |
光线的照射方向和强弱反差,极大地影响数码单反相机在拍摄时对被摄物立体感的表现,光线强、反差大,立体感强,但对被摄物体层次的表现可能会受影响。相反,在光线柔和反差小的时候拍摄,容易表现被摄物的丰富层次,但立体感会被减弱。为了增强被摄物体的立体感,在选择光线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顺光,多使用侧光或侧逆光。在影室人像拍摄中有时为了刻画年轻人,特别是表现男性人物肖像时,常使用左右两侧各布一盏正侧光灯的方法形成所谓的“夹板光”,也称“蝴蝶光”,这对表规阳刚气质很有效,人物立体感也得到增强。这种方法在传统用光时不常用,但在现代青年摄影爱好者中却经常被采用。
![]() |
冬天的金山岭长城,构图意在表现墙体的透视感和立体感 F:10mm f:11 T:1/800 ISO:400 |
提示:表现画面的立体感、空间感都体现对画面透视感的强化,在创作时,除用光和构图因素外,也与使用的镜头焦距有关,焦距越短透视感越强。超广角镜头对空间感的表现尤其夸张。
3)表现质感
表现质感,简单地说即是对被摄物表面细部特征做有力表现。根据物体表面质地的不同,一般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粗糙表面结构、光滑表面结构、透明物体和镜面反光物体等几种类型。就是同一种物体,也会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或不同的时间产生不同的质感效果,如人的皮肤,老人、儿童、男性、女性以及不同职业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差异,我们在拍摄实践中应抓住这些特征,并通过运用不同的光线达到强化这些质感特征的目的。
![]() |
石头上的色彩 |
![]() |
剥落的漆痕 |
提示:要想把被摄物质感表现得强烈些,可在实际拍摄时尽量使用侧光,小光圈大景深拍摄。镜头锐度要好,拍摄时快门速度要高,尽量使用三脚架,保证影像清晰。另外还要注意对被摄物色彩还原要准确,用电脑做后期调整时可适当加大影像的反差和锐度。
![]() |
经打磨的旧木板 |
4)表现色调和色彩
光与色是分不开的,有了光万物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变的色彩。摄影就是运用手中的数码相机来
捕捉大自然中的这些光影和色彩。
但在实际拍摄中,有时又不一定认为照片中捕捉的色彩越多艺术性就越高,我们考虑的原则应是一切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要为强调主题、突出主体服务,因而追求的是色彩的使用得当和色调的和谐。有的摄影家甚至还以善于将彩色照片拍出黑白照片的味道为荣。
![]() |
F:70mm f:6.3 T:1/300 ISO:200 |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游客将采集的野花放入矿泉水瓶中,摆放在窗台上,我发现这种组合产生了十分有趣的色彩关系,在花朵与环境色彩局部对比的基础上,整体又统一在蓝调的和谐画面中。同样,下图的秋天霜叶也是在艳丽的基础上,却又不失整体上的色调统一]
色彩除表现色别外,还要表现明度和饱和度,这些都和光线的运用有直接关系。直得注意的是,在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时,不要在最初拍摄时就追求过高的色彩饱和度,即在数码相机内设置调整时不要调到色彩饱和度最高挡,因为作为原始影像文件,饱和度的提高是以牺牲影像层次和细腻的质感为代价的,这项调整工作完全可以放在后期影像处理时进行。
![]() |
F:80mm f:4.5 T:1/150 ISO:400 |
5)表现情感
光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被摄物体带给观赏者的情感,如有关人物或场景内容的图像,通过不同的光影造型会使观赏者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爱戴或憎恨的情绪,对于环境场景,因光影的明暗变化,也会使人产生留恋或恐怖的心理感受。当然这种情感也和摄影人创作时自己的主观感受分不开。
![]() |
F:10mm f:6.3 T:1/500 ISO:400 |
[北京正阳门前的石狮子,在早晨斜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威严,笔者在拍摄时又选用了超广角镜头,适度的变形夸张更加大了这种威严气氛]
这也是摄影作品有移情效果的真实体现。熟悉光影造型的这些作用,对我们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时表现不同的主题、突出不同的主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F:190mm f:5.3 T:1/600 ISO:400 |
提示:影响表现情感的因素很多,如拍摄角度的选择,用仰拍还是俯拍;对色彩的运用,用暖调还是冷调;对镜头焦距的选择,用标准头还是用超广角做适当变形夸张等,都对表现作者主观情感起重要作用。
五、数码影像影调的种类与控制
一幅数码摄影作品,根据主题的需要,拍摄者要在创作过程中对画面中影像的层次、结像虚实的对比以及色彩的明暗关系等进行调整控制,这就形成了作品的影调。这种调整控制从最初的题材选择、环境布置、光线运用以及拍摄时对光圈、快门速度的选定,直到后期通过电脑进行影像处理,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成熟的摄影家在拍摄专题作品或举办个人影展时,特别要考虑使自己的作品尽量保持影调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整体感觉才会和谐统一,否则会给观众产生零乱、跳动和不安的印象。摄影作品的影调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从明暗关系上可分为高调、低调和中间调;从色彩关系上可分为冷调和暖调;从影像的层次反差上又可分为柔调和硬调。
1、高调画面
高调是以大面积的白色或浅色影像与小面积的深色影像相对比而形成的画面。但是一般在画面中深色和暗部是作品的主体或重点,白色和浅色部分是画面的衬底或次要部分。高调画面给人一种轻快、纯洁、淡雅、明亮的感觉,适于表现儿童、少女以及卫生、科教一类的题材。拍摄高调作品时,背景应选择白色或浅色做底色,且在布光时应加大背影光的强度,以增强与被摄主体的明暗反差。拍摄人物肖像类作品,被摄人物服饰也应选择白色或浅色的衣物为主,以保证画面中黑色和暗部是作品中的画龙点睛部分。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高调画面,在测光时应当选择暗部主体为测定点,且可加大半级曝光量,以保证画面明亮些。拍摄高调照片时用光应以顺光为主,尽量减小被摄物体的明暗反差和不良的阴影,使画面主体层次更丰富些。
![]() |
F:750mm f:5.8 T:1/3200 ISO:400 |
![]() |
F:116mm f:5.9 T:1/320 ISO:400 |
[雾天可以拍摄出理想的高调画面,成功的关键在于前景黑色主体物的选择,它们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前页飞鸟画面拍摄于河北沧州海滩,当时为雾天,左图摄于北京延庆妫河上,也是浓雾天。下图玉兰花虽不是在雾天拍摄,但此时太阳也已落山,是利用天空反射的柔和光线拍成。]
![]() |
F:28mm f:5.4 T:1/125 ISO:400 |
2、低调画面与伦布朗用光法
低调是以大面积的深暗影像与小面积的浅色影像相对比而形成的画面。但浅色和明亮的部分是作品的重点和中心,黑暗部分面积虽大但一般只是作为画面的背景或衬底起交代环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 |
湖北武当山上的宫殿建筑 F:125mm f:6.3 T:1/1600 ISO:400 |
拍摄低调人物肖像作品时,应选择黑色或暗色背景布,或将被摄人物安置在明暗反差较大的明亮处,人物服饰也应以暗色为主。用数码相机拍摄时测光要以明亮处为参考点,并适当减小半级曝光量,以保证背景能暗下去。
![]() |
《我爱名车》 日落傍晚时,光线较暗,加用闪光灯。 F:28mm f:5.6 T:1/60 ISO:200 |
低调画面适宜表现内容沉重、庄严、忧郁、恐怖和神秘一类的题材作品,如表现老人、成年男性、反面人物时常被使用,也多被用于较暗的室内或夜晚拍摄。低调画面可将拍摄现场中杂乱的背景和与表现主题无关的器物隐藏在黑暗中,使主体处在明亮处更显突出。布光时多采用逆光、侧光或柔和的局部散射光,这种布光方式在西方绘画中,尤其是画室内人物和静物一类题材时常被使用,著名油画大师伦布朗运用得最为出色,因而在摄影用光中这种方法又被称为伦布朗用光法。
![]() |
《舞》 F:22mm f:5.6 T:1/70 ISO:1600 |
3、最常使用的中间调
中间调的画面是指影调明暗反差正常,影像层次丰富,画面中黑、白两部分比例均衡的作品。中间调画面对表现被摄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色彩都是非常适宜的,在布光和用光时宜采用多种方向的组合光照明,以避免光比过强,反差过大,但如光线过于平淡也对中间调的形成不利。
![]() |
河北乐亭海边小型造船厂 F:10mm f:11 T:1/400 ISO:400 |
中间调的图片适于表现的内容和题材比较宽泛,易给观者真实、亲切的感觉。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中间调的照片,测光可按平均亮度测定,曝光应力求准确,尽可能利用好感光器件的宽容度,让更多的层次能通过影像表现出来。
提示:中间调容易产生影调平淡的感觉,为了避免这一缺点,拍摄中可考虑在构图方面下点功夫,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如上页图造船厂照片,由于采用了低角度仰拍和使用大广角镜头,虽光线平淡,但视觉冲击力很强。
4、冷调与暖调
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彩色照片时,会受色彩构成的影响形成以冷色调或暖色调为主的画面,分别可称为冷调照片和暖调照片。冷色是指以青、蓝色为主调的画面,会使人联想到冰、水、雪等寒冷的天气或物体。暖色是以红、橙、黄等色为主的画面,会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等炽热的天气或物体。冷色与暖色的形成除与物体固有色有关外,还受环境色的影响,在数码影像拍摄中,更受光线色温的影响,如、出或日落时分,拍出的影调肯定偏暖。而在阴天或雨雾天拍摄的影像就会像调偏冷。
![]() |
F:31mm f:5.6 T:1/15 ISO:400 |
在同一画面中,无论是单独用冷调还是用暖调表现,都会使色彩产生和谐的感觉。如果在同一画面中同时出现冷、暖两色强烈对比的局面,虽然会使人感觉色彩不太和谐,但如果运用得巧妙,有时也会产生另外一种独特的意境,还能表现更深的主题。
如果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黑白照片,或在后期电脑调整时将彩色画面转换成黑白影像时,同样要注意,由多层彩色层合成的黑白影像也会因微小的色彩失衡而产生偏色现象,偏色的结果会使黑白影像产生偏暖或偏冷的色调。
[拍于古北口长城,曾被选作《大众摄影》封面。拍摄时间是11月份的某一天的清晨日出时分,这时山脉上草已枯黄,在朝阳的照射下倍显金光闪闪。 下页图拍于冬季东北伊春地区,当时太阳已完全落山,只有一些天空反射的微光,呈蓝色调,与温暖的橙色灯光形成对比。]
提示:改变或强化色彩冷暖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使用不同色温的光源;2.拍摄中加用不同色温的滤色镜;3.巧用相机内白平衡设置,如拍晚霞;将白平衡设在日光或阴天挡上,使橙红色增强;4.后期电脑调整时改变色彩平衡,强化主观设想效果。
5、柔调与硬调
柔调是指影像层次丰富、反差较小、画面柔和的摄影作品。柔调影像在拍摄用光时多采用光线柔和的散射光,光比较小,光的方向性和强度也不宜太强。在室外自然光条件下,以在阴天或假阴天时拍摄为宜。在室内使用人工光照明拍摄时,应以柔和均匀的顺光为主,使用柔光箱或反光伞最为理想。柔调影像适于表现细腻画面、偏重抒发情感的摄影作品,如静谧的风光、素雅的花卉,以及年轻美丽的少女及儿童一类人物肖像作品。
硬调则与柔调相反,用光追求反差大、光线强、方向也多采用侧光或侧逆光,使拍摄出来的影像黑白对比明显,如同木刻画一般。硬调适于表现性格刚毅、果断的情感或具有明显线条及色块元素的内容画面,如高大的现代建筑、工业厂房及大型设备等题材。如拍摄人物,则适于表视历尽沧桑的老人或气势阳刚的男子汉形象。
[拍摄的是现代建筑局部,为了强调建筑的构成关系,使用了超远长焦拍摄,目的在于压缩空间感。这种题材使用硬光较为理想,可以使线条和质感得到强化。]
提示:介绍几种柔化影像方法:1.拍摄时选用柔光镜头;2.在镜头前加用一片柔光镜或纱网;3.天气较凉时在镜头上哈口气,然后马上拍摄;4.用电脑调整时做柔化处理。
书 名 凝固瞬间的艺术——数码单反摄影白金教程(1DVD)(彩印)
标准书号 ISBN 978-7-115-21820-9
编目分类 TB86 J41
作 者 李英杰 李秋弟 著
责任编辑 马雪伶
版 次 第1版第1次
初版时间 2010年4月
本 印 次 2010年4月
首 印 数 5000 册
定 价 98.00 元
DVD教学光盘
第一部分:看名家做
细致演示不易理解的相机操作
直观解释初学者的困惑
第二部分:听名家讲
详细阐述摄影鉴赏的必知方法
以名家名作诠释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的关系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资深摄影家李英杰、李秋弟根据自己多年摄影的经验与体会编写而成的,旨在帮助初学摄影的人系统地掌握摄影的理论与技巧,从而拍出超越常人的高水平照片。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数码单反摄影器材、使用方法与技巧的实用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数码单反相机的原理与结构,数码摄影曝光与对焦,数码摄影用光与影调控制,数码摄影构图,数码摄影题材分类与拍摄技巧,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以及名家作品赏析等。
本书配套光盘是长达4小时的、内容实用而丰富的专业讲座,与书中的文字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其中,“数码单反相机的应用常识”部分,是面向数码单反相机初学者的操作指导内容,“数码摄影作品欣赏”部分,则属于提高性质的专题讲座,对具有一定摄影经验的摄影师来说,具有开阔眼界,提升层次的指导作用。
本书站在艺术创作的角度,旁征博引,谆谆善诱,引人入胜,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阅读,尤其可以帮助初学者尽快掌握摄影基础知识和技能,迅速提升艺术创作和作品欣赏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