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58必威 > 从Vito II到Vitomatic IIa——福伦达旁轴的黄金年代

从Vito II到Vitomatic IIa——福伦达旁轴的黄金年代

必威手机网页版登录
GRAYKNIGHT
黑眼圈
2014-11-27

  “人生南北多歧路. 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

 

  如果时光倒流60年,Camera不是现在人皆可夫的快速消费品,福伦达也不是如今只剩牌坊的三流货,位于西德Braunschweig的工厂年产量最高时也不过区区十几万部,大部分型号的量产机器在如今都能算得上“限量版”,毕竟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台配Nokton头的Prominent价格约600马克,而同时期一辆大众甲壳虫的价格也不过5000马克。

 

  Vitessa与Prominent,作为福伦达135旁轴的招牌菜,在战后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如天马行空般出现,至今仍然如雷贯耳,回音绕梁,代表了福伦达光学与机械工艺的至高境界,已为人所熟知,但在其盛名之下,也诞生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普及型135旁轴机器,以作为市场赢利的主要来源(好比如今的相机市场,全画幅单反是旗帜,但企业真正销量最多获利最大的还是入门级单反以及小DC),实际上也是其主打大众消费市场的定位根本,在这些小旁轴上,同样可以看到福伦达独具创意的工业设计、高水准的机械加工、以及廉价但不廉质的光学要求,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把长期以后备受忽视的它们挖出来,细究一番其演变历程,仍足以令人为其坎坷命运唏嘘不已。

 

 

  1949-1961

  Vito II

  Vito IIa

  Vito III

  Vito B

  Vito BR

  Vitomatic IIa

 

  在着手这篇小文之前,我也被福伦达繁杂的机型分类弄的头晕不已,基础款衍生款小改款大改款统统都有名字,同一机型不同年份之间也有微小差异,真是人丁兴旺眼花缭乱,估计在坐的大部分同学也搞不清楚它们其间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总之,今天罗列出的六款机型,在福伦达旁轴发展历史上都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大体可以勾勒出其战后代表性设计的演变过程,单独提将出来,有助于理解其设计思路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福伦达的黄金年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至于VITESSA与Prominent,代表着百年福伦达的设计精髓,一个天马行空,另一个则是悲情英雄几笔带过未免可惜,值得将来单独结集来写。

 

 

  原帖链接:从Vito II到Vitomatic IIa——福伦达旁轴的黄金年代

 

#p#

  1960年的福伦达厂区图以及1950年photokina展会上的福伦达展台。

 

 

  50年代的福伦达工厂内景,图中可以看见一台Vitessa的调试。

 

 

#p#

  承前启后——Vito II(1949-1954)

  1945年后,位于Braunschweig的福伦达两家工厂先是被攻占城市的美军第九军接管,并在随后的四国势力范围划分中落到了英国人手里,为占领军承担了一些光学器材制作与维修业务,同时,几乎是从一片废墟中爬出来的德国相机工业也以奇迹般的速度浴火重生,并迅速从怎么吃都吃不饱的战争暴发户美国市场获取了足够壮大发展的出口利润,此时,面对如火如荼的市场竞争及ZEISS IKON、KODAK、AGFA等大大小小的各路诸侯,福伦达战前设计的唯一一款135旁轴——VITO折叠机已不能确保其市场地位及份额,因此,1949年,Vito II的诞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相对于原型的Vito,Vito II的折叠机构及机身主体并未有大的变化,改动主要表现在:1、原先突出于机顶的0.5X取景器两侧抬高,与过片轮及回片轮平齐,这一特有洗练风格在日后的BESSA及Prominent系列上均得到延续;2、搭载了改良设计,更适合彩色摄影需要的Color Skopar 50/3.5镀膜镜头(初版仍然是原VITO上的Skopar 50/3.5镜头),反差及锐度得以进一步提升;3、加入了过片联动机构,如果没有正确上卷,则快门无法释放,这一设计初衷原本是避免新手装卷不当白忙活一场,并在其后的福伦达旁轴系列得以继承,但复杂设计也导致了一定的故障率,保养不当的话容易出现胶片齿轮孔拉不动转轴的缺陷。4、快门释放机构由原先折叠门上的独立长条变成了普通快门钮,并单独设置了快门线螺孔(初版仍然为长条设计);5、第二版上取景器旁增设了热靴固定桩,方便加装代号333/23的独立热靴附件;而在第三版上,干脆直接在机顶左侧安装了固定热靴。Vito这个名称源自拉丁文中“活力旺盛”的含义,寓意了年轻人可以简便上手的市场定位,总体而言,Vito II代表了福伦达折叠系小巧轻便美观的特色,并在细节实用功能上有所改进,因此全系列总产量达180000台之多,算是普及系列里的一颗摇钱树。按照搭载不同型号快门的方式(5种Pronto及Compur快门,最高快门速度有200、300、500的区分),售价在126-156德国马克之间。

 

  福伦达特色的蓝色包装盒,风格很是简洁好看,挺有那么点贵族气,50年后到了COSINA手里,包装盒却统统变成了草绿色…

 

 

  Vito II的计数器回位拨轮平时藏在一个小拨片下面,换卷的时候扳开。

 

 

  机舱内左边的那根传动轴,与胶片齿孔联动,如果没有正确装卷,则不能上弦。

 

 

  Color Skopar 50/3.5的成像一点不象传统印象中的TESSAR风格,反差并不强硬,反倒灰阶绵长,拍黑白是颗好头。

 

 

  Color Skopar 50/3.5的专利申报图。

 

 

  Vito上的Skopar 50/3.5剖面图。

 

 

#p#

  至尊的兄弟——Vito III(1950-1954)

  1950年在福伦达200多年的历史上真是极其霸道的一年,经过战后年代的休养生息与厚积薄发,这一年诞生的神作包括:BESSA II、Prominent、Ultron、Nokton、Color Skopar、Color Heliar、APO Lanthar………这还让不让人活了!今天回想起这些曾经光芒万丈的不朽杰作名号被滥用在确善能的仿古头上,真禁不住泪流满面……,当然还有这个Vito III,作为福伦达135折叠系的高端产品,它实际上是至尊Prominent的前身(Prominent上市时间要晚上几个月),两者通用一个机身和测距系统,唯一区别在于前者可以装进大衣口袋,后者可以换镜头玩。Vito III几乎完全脱离了Vito II的设计影响,仅外观形式有所延续,但它拥有全新设计的折叠系统、更可靠的门侧闭锁方式,好玩的倒片旋钮机关,并具备了当时高端折叠机的一切特征,叠影对焦,整组调焦,1/500的Compur快门,但快门上弦和卷片并未联动,另外与至尊有所区别的还有一个设计可爱的折叠小支座,方便打开镜头展示时作用,和早期的BESSA II、Prominent等等一样,Vito III并没有装设固定热靴座,却有一个独立设计只卖3马克的333/88可拆卸热靴座,牢不牢靠是另外一回事,装装拆拆容易划伤机顶倒是真的,福伦达这个坏习惯甚至延续到了后来的Bessamatic上,有点让人不可理喻,因此今天时常能看到有人干脆将后期至尊Prominent的固定热靴座机顶给拆换到Vito III身上,插上VC METER测光表倒也很好用。相对复杂的设计使个头也比Vito II系列大了一圈,加上相当昂贵的售价(约390德国马克,差不多是Vito II的三倍,甚至比后来取代它的Vitessa还贵),因此市场反响一般,总产量只有15900台。Vito III之所以卖这么贵,机构复杂是一方面,它那颗新搭载的6片4组Ultron头也是一方面(至尊上的独立可换镜头Ultron,价格居然和Nokton一样,都是145马克),Vito III设计之初,福伦达发现自己只有手头只有一颗老当益壮的50/3.5可以提供,显然不符合这个旗舰款的定位,于是光学大牛Albrecht W. Tronnier博士亲自操刀上阵,在1950年情人节那天正式申请了这颗著名双高斯头的设计专利,Ultron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词Ultra,意思是打算制造出一颗极致表现的标准通用镜头,各方面相对均衡,与追求大光圈的Nokton分属两个设计类型,从实拍表现看,尤其是后期搭载在Vitomatic IIa及IIIb上的版本,素质相当完美,再后来在Zeiss Ikon的ICAREX时代及Rollei QBM时代,不断改良的Ultron继续延续着其光学传奇,但结构已大大改变。也许是觉得这玩意看着太闷骚不好卖,福伦达旗下这帮与其说是工程师,倒不如说是艺术家的设计人员,加上众所周知的德式复杂思维,又捣鼓出了一个今天看来都让人过目难忘的,名叫Vitessa的新玩意来代替它,这次,绝对不低调……

 

  一直以来福伦达对自己的镜头水准深为自信,因此哪怕是固定在机身上的镜头,也都分开来编号,并且原始包装中会附上一张镜头准生证,那是相当的摆谱,另外Vito III的蓝色包装盒是天鹅绒材质,充分显摆自己旗舰机型的地位。

 

 

  Vito III与第三版至尊的顶部对比,因此,如果你在EBAY上看见至尊顶的Vito III,那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Vito III的底部小支架,能让相机四平八稳的放在桌子上展示,非常可爱的设计,那一时期德国相机上各种开创性的可爱好玩的机械细节,在今天看来愈发难得。

 

 

  Ultron之父Albrecht W. Tronnier博士,早年毕业于哥廷根大学,在Goerz和Schneider都打过工,1944年加入福伦达后开始小宇宙暴发,那一时期的福伦达铭镜均出自其之手。

 

 

  Vito III上的Ultron剖面图。

 

 

 

  Vito III的宣传广告。

 

 

#p#

  简约不简单——Vito B(1954-1960)

  在猛将如云的1954年photokina展会上,无数人的目光被LEICA M3划时代的设计所吸引,而福伦达的新品展台上,却只孤零零的摆着部看似不起眼却很优雅的小相机——Vito B,它的价格很便宜,最便宜的型号只要价109马克,号称当时市场同类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尽管表面看来,与市场同类相比它并没有多么优秀的性能指标,Pronto快门只有最高200/250/300这几个型号,依然是估焦与那颗50/3.5 Color Skopar镜头,简直是当年德国一大堆山寨相机作坊的不入流水平,但福伦达到底是福伦达,这几年并没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细细端详,它身上的所有开创性的工业设计细节今天来看仍然让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在此之后的福伦达旁轴系统,都是在其基础上衍生变化而来。倒片旋钮平时隐藏在机壳内,拨动侧面的一个小机关便会噌的一声自动弹起,同时完成倒片解锁,后盖开合方式创新的使用了底部半开盖,既避免了普通侧开盖设计容易误开合或者不经摔的问题,也不至于象传统的开底盖设计操作那么繁杂,因此这两个广受好评的设计在后来的所有福伦达小旁轴上都得以继承,计数器被放置在了机身正面正中位置取景窗旁,通过机身底部的一个小拨盘归零,有意思的是,倒片的时候可以看见计数器倒转,原理上来说方便中途裁片,可惜在后来的机型上,因为成本的原因而被省略。制作工艺上,福伦达也玩了一些花头,机顶冲压出的“VITO B”字样表面被精细抛光,成镜面浮雕效果,豪华的不象话,快门按钮的位置加工成优美的半圆凹槽型,实际上按下快门的时候手指压根放不进槽里,但这么干就是让你觉得很受用,因为只有装饰意义,因此后来的机型上也被取消。镜头基座被加工成优雅的圆弧切线与机顶相呼应,漂亮的让人难以释手,堪称神来之笔,因此有人称作“最美的腹股沟”,整机尺寸三围非常小巧,托在手掌中如同艺术品。总之,福伦达并没有因为这是一部廉价机器就在工艺上与高端机区别对待(与同时期ZEISS IKON粗制滥造的一堆便宜货形成鲜明对比),闪亮的镀铬工艺与机身材质仍然是同时期最优秀的水准,50年后也依然光鲜如新,不仅好用,还要好玩,好看,而且便宜,其弥补了福伦达长期以来缺少一部固定镜头普及款135相机的市场缺憾,因此销量高达创纪录的569000部便毫不令人惊讶。从1955年开始,福伦达给Vito B装上了新研发的最大光圈2.8的Color Skopar镜头,与3.5版本并行销售,尽管只是颗来源于Tessar设计的简单标头,但实拍表现半个世纪后仍然不可小觑,色彩相对3.5版本更为浓郁,全开光圈有轻微口径蚀现象,反差没有ZEISS版那么高,而且散景表现更为柔顺,特性与LEICA上那颗Elmar 50/2.8颇为近似,堪称同时期此类镜头的佼佼者。Vito B的另一个特点是其0.7X的明亮取景器,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实在不算什么,但在当时一干昏天黑地绿豆取景器的德系旁轴里确是鹤立鸡群,从1958年开始,Vito B甚至再接再励首开先河推出了1:1取景器的“大眼”版本,再也不用眯缝眼取景的人民群众纷纷奔走相告~~这么干还有个好处是可以两眼同时睁开取景(福伦达的宣传海报就是如此这般展示),方便捕捉即将进入取景框的运动物体,而在出现这个设计以前,运动取景是通过一种叫KONTUR的附加取景器实现的。“大眼睛”这一风格在后来的Vitomatic系列上得以发扬光大,由于取景系统体积加大,机顶也不可避免有所加高,身形看起来显得臃肿许多,拿在手里,便多了一分雄壮,少了一丝优雅。

 

  1956年生产的福伦达相机,包装盒均有一个1756-1956的200年纪念标,但仅代表此年出产,而并没有任何纪念版的意味。

 

 

  伸缩炮塔式的回片轮,在后来Dynamatic系列上,这一设计得以完善,追加了折叠的小扳手。

 

 

  独特的开盖设计,成为福伦达的家族特征。

 

 

  Vito B底部的暗盒开关与计数器拨轮。

 

 

  第一版Vito B的宣传海报,与手掌的对比衬托出其小巧。

 

 

  后期测光版Vito BL的内部构造,注意正面圆盘状的计数器机构。

 

 

  1:1“大眼”取景器的好处,双眼同时睁开,快速搜索并定格运动物体。

 

 

#p#

  与时俱进——Vito IIa(1955-1957)

  严格来说这只是Vito II的一个小改款,目的是使常青树换上Vito B系列开创的新时代风格,好比大众汽车的家族脸,隔几年就换一换新口味。Vito IIa的主体结构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机顶“与时俱进”改为圆弧流畅造型,取消了卷片手轮,改为过片扳手,取景器倍率增大到0.7X,并且为了不妨碍取景同时过片,位置移动到在机顶左侧,同时,可能意识到装设1/500快门的“顶配版”并不受市场欢迎,IIa只采用了相对廉价的250/300规格三种Pronto快门,并且在部分细节上有所省略(例如机顶材质有所变化,并且取消了机身侧面与背面的防滑棱线),因此价格也只有119-139德国马克,有利于填补Vitessa推出后的低端市场。Vito IIa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相当于一部能够折叠的Vito B,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固定版”或者“敞篷版”,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可以从细分市场更牢牢的把握占有率。

 

  每一台福伦达相机出厂时通常都会标配一个硬牛皮套,并且准备了一长一短两根挂带。

 

 

  继承自II型的折叠机构,与新风格的洗练外观搭配,令人赏心悦目。

 

 

  背后的设计几乎完全移植了Vito B。

 

 

  与Vito B的整体对比,那一时期类似的折叠与非折叠姐妹机种,AGFA与ZEISS IKON都干过。

 

 

#p#

  探路者——Vito BR(1958-1960)

  Vito B的热卖推动了福伦达在固定镜头旁轴上的进阶之路,在大眼款的基础上,很快衍生出了Vito BL与Vito BR,前者在机身右侧加装了时髦的硒光测光表(1958-1960,105500台),后者按照字面意思,自然是加装了Rangfinder的联动测距版本。Vito B设计之初曾经考虑过装设非联动的测距系统,但综合成本考虑后并没有付诸实施,在Vito B牢牢占据市场之后,更高端的市场空白需要填补,加上大眼版本机壳拓展了足够的空间,因此实像时联动测距系统的装设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今天来看,即使对大部分老手来说,没有准确测距的拍摄也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最简单的黄斑对焦或许在某些人看来都是畏途,但在当时而言,估焦和估计曝光能力却是连家庭主妇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玩机条件,测光表和测距器,都是比较奢侈的功能,也使2.8光圈的优质镜头威力得以最大的发挥,1:1的取景器,完善的机械设计都使其如虎添翼,从实用角度来说,Vito BR即使在50多年后的今天都足够强大(尽管其主要指标和国货205倒是挺类似,但制造工艺却相差了一个世纪…),Vito BL的测光表都已经自然老化的差不多了,Vito BR的测距器却貌似可以再用上50年,缺乏保养的黄斑可能会有变淡的趋势,但清洗过后便会恢复如新,当然对焦黄斑有点小,这点用起来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没有测光表的Vito BR外观极其简洁流畅洗练(貌似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挺讨厌老式测光表缺乏质感的丑陋测光窗),从工业美学角度几乎无可挑剔,并且具备了一切实用功能与精湛工艺,加之产量只有11100台,因此二手市场价格甚至超过了后来装设Ultron头的Vitomatic IIa。

 

  这一时期的“蓝盒子”上已经没有特定相机型号的标注,反映出这个家族的“人丁兴旺”。

 

 

  Color Skopar 50/2.8是一颗非常值得玩味的镜头,与Ultron相比,真是便宜大腕的要命,也是我个人推荐的把玩首选头,有时候刻意追求高端似乎也没什么必要,好比街边张阿姨的馄饨摊,很平民,很好吃,下班路上来一碗,很过瘾………总之这颗小头廉价不廉质,以今天的标准看也没什么好挑剔的,用好了会让人大吃一惊。

 

 

  Vito BR的前身,1958年的一款试制版Vito B,只是装了一个独立测距器,与调焦并不联动。

 

 

#p#

  巅峰时刻——Vitomatic IIa(1961—1963)

  Vito BL与Vito BR的同时存在使那些不差钱的消费者犯了两难,测光和测距,鱼和熊掌该要哪个呢?没关系,继改进了测光读取方式的Vitomatic I/Ia之后,德才兼备的Vitomatic II也推上了前台,然而,1961年Vitomatic IIa的登场,不仅仅是福伦达的里程碑,也是德系固定镜头旁轴的真正巅峰时刻,无论从性能指标还是细节设计,都已达到自身亦难以超越的状态,在此之前,福伦达的小旁轴们空有优良的设计与做工,却缺乏高人一等的硬件指标,而在此之后,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性能表现,整个福伦达家族都走上了减配减价的不归之路。言归正传,IIa相对于II,外观上几乎难以分辨,字母“a ”代表机顶的有机玻璃测光指针窗高出了II型几毫米,方便在暗光环境下更好的采光与读取,全系标配最高1/500的Prontor快门,另外,售价高达439马克的高配版本装上了改良设计的Ultron 50/2镜头,拥有极其优异的光学素质。Vitomatic IIa总体设计延续了自Vito B以来所开创的整体风格及经市场考验的优良细节,直观易读的测光指针在1:1的取景器中得以显示,可以做到眼不离取景器快速设定准确曝光值,起到近似于快门优先的操作效果,完善复杂的设计加上大口径的镜头导致IIa的重量达到空前绝后的780克,与之相比较,最初的Vito B重量仅440克。尽管某些细节做工与材质相对于50年代的产品有所退化,但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仍然堪称精良。Vitomatic IIa总产量达约20万部,少量配备Ultron 50/2的版本因其50年不变的实用性、把玩个性与收藏意义而在二手市场价位居高不下,但如果只是一般玩玩,便宜很多的Color Skopar 50/2.8版本也足以让人体会到老福伦达的魅力所在。

 

  当时所有福伦达相机的初始包装是在蓝盒子外面还套有一个马粪纸盒子,在运输中起保护作用,当然现在保存下来的此种外盒已寥寥无几,IIa的皮套也是这一系列中最为精美的,包上了镀铬边。

 

 

  IIa顶部略有凸起的测光窗,是与II型的最主要区别。

 

 

  Color Skopar版与Ultron版IIa对比。

 

 

  IIa的宣传广告,注意拍摄者是双眼都睁开的。

 

 

  IIa的内部工艺。

 

 

  IIa的取景器,又大又亮,黄斑与测光指针一应俱全,在那个年代的旁轴系统中堪称完美。

 

 

  继IIa之后,福伦达又陆续推出一大票诸如Dynamatic/Vito C/Vitoret等等系列产品,其间各种版本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的一塌糊涂,这一时期的产品,受大量日系相机的严重市场冲击影响,改走廉价低质路线,档次越做越低,做工、品质、性能均严重缩水,再也难以见到让人眼前一亮别具匠心的细节设计创意,廉价的3片3组Lanthar头大行其道,单反Bessamatic/Ultramatic系列也并不成功,一系列的挫败使1756年诞生的老牌帝国主义福伦达就此玩完,接着就在Zeiss Ikon/Rollei手里苟延残喘了十来年,跟谁谁倒霉……其实福伦达的命运也是当时整个德国相机业困境的一个缩影,市场决定了其高人工,技术保守,设计复杂的特质注定要走向消亡。现如今品牌落到了Cosina手里,工厂留在了Rollei处(此前Rollei一直没有像样的镜头制作工厂)。至此,算是“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文中这些小机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得益于良好的制作材料与工艺,流落在二手市场的绝大部分仍可正常使用,常见的小问题无非是慢门不准,黄斑变淡等,在适当的保养下很快便可以恢复青春,如果再懂得一些老机器的使用技巧和软肋所在,扬长避短,完全可以拍出丝毫不逊色于现代机镜的高品质图像,且成像特色别有一番风味。如今得益于数码大潮的冲击,拥有它们的代价通常只是朋友相聚一餐火锅的价钱,可以说是好玩不贵,得到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设想一下在某个慵懒的午后,抚摸过冰冷的金属外壳,慢条斯理的调整光圈快门,精心对焦(估焦)与构图,并且耐心假以时日冲洗,如此这般方能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其中的成就感与摄影玩味确是今天一扫一梭子的数码摄影所完全无法体验到的。

 

#p#

  Vitomatic IIa Color-Skopar 50/2.8

 

 

 

 

 

#p#

  Vito B Color-Skopar 50/3.5

 

 

 

 

 

#p#

  Vitomatic IIa Ultron 50/2

 

 

 

 

  更多的实拍图片,BLOG里还有一点:http://blog.sina.com.cn/u/1732807573?retcode=0

 

  原帖链接:从Vito II到Vitomatic IIa——福伦达旁轴的黄金年代

 

Vito II(1)
Vitomatic II(1)
旁轴(235)
福伦达(144)
猜你喜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