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主要介绍了D750一些改进点,对于一款产品,总有人说好有人说坏,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下面咱们再来谈谈这款相机槽点:
1.型号命名易误导
事实上对于D750最大的问题并非最高快门速度而是它的型号命名具有误导性,提到“D750”总让人联想到经典的D700,我们都知道D800并非D700的继承人,可以说走的完全是两种路线。D700是“小D3”,可以视作D3的无手柄低连拍版。如果按照这个思路D700的继承人应该是将D4/D4(甚至α7S)的低像素传感器放到D810/D800机身内,连拍可达7-8张/秒。回过头再看看D750的参数,它更像是D610/D600的加强版,尤其当你看到它的外观后,这种感觉更加明显,所以D750其实叫“D650”更为合适。
2.连拍速度不突出
D750在FX格式和DX格式下,单次连拍均能以约6.5张/秒的帧频最高拍摄约100张照片。就目前尼康的产品线2400万像素约6.5张/秒的速度并不突出,D810可在3600像素FX格式下实现约5张/秒连拍,1.2倍裁切模式下(约2500万像素)提升至约6张/秒,与D750相差不过0.5张/秒而已。同为2400万像素D610也可实现6张/秒。
当然有朋友会说D700是5张/秒,竞品EOS 5D MarkIII也不过6张/秒,D750的数据岂不是刚刚好?编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这样看,毕竟D700是多年前的老产品,那个时代相对EOS 5D MarkII已经不算慢了,而且D700配MB-D10(EN-EL4a/AA)可达到8张/秒。即使D750并非高速机型,仅满足于比EOS 5D MarkIII快0.5张/秒是不行的。D750在DX剪裁下或者加装手柄仍无法提升连拍速度,这让编辑非常费解,很可能这块CMOS传感器本身无法达到或机身机械构造上有一定限制。
至于独立AF-ON按钮、圆形取景器、1/8000秒、无模式转盘、全金属机身均是尼康准专业级别的特征,D750没有做到更多的是出于定位的考虑,正像前文所说如果它叫“D650”,可能大多消费者不会把这些当回事。这当中AF-ON按钮可以实现对焦和快门分离,对于追焦拍摄运动体还是非常实用的,D750、D610、D7100只能自定义到AE-L/AF-L上。反观佳能即使是EOS 60D这样的机型也具备该按钮……
D750的CMOS
那么说了半天D750的画质如何?那还要回到CMOS传感器上,表面上看D750似乎与D610相同,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两者总像素、有效像素均有差别,原生ISO上限也提升至12800。按照尼康官方说法新型图像传感器的每一个像素间距增大,保留了宽广的动态范围,且实现了噪点极少、色调表达丰富平滑的优异高感光度性能。这种改进更多停留在微调上就像D810、D4s一样,所以画质上我们可以认为与D610相当或稍好。需要注意的是D750与D610一样采用新的优化校准系统,支持平面模式,该模式采用比自然设定更接近直线的色调曲线。平面选项对图像进行极少的人工处理操作,因而能更可靠地保留拍摄对象的信息。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原厂处理软件只能选择捕影工匠(NX-D),老用户常用的Capture NX 2则不能支持,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毕竟Capture NX 2功能更为强大(比如控制点功能)。
总的来说D750的出现进一步丰富尼康FX格式产品线,给了用户一个均衡的选择。如今尼康旗下有D4s、D810、D800(E)、Df、D750、D610等多款FX格式(全画幅)产品可供选择,数量上已经超过自家DX格式产品。对于厂商来说过于拥挤的产品线也会有自相残杀的问题,D750上市后难免会先和自家D800、D610纠缠在一起,尼康能做的就是停产(如D800)、降价(如D610)给D750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