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请问三位老师,是什么原因让您开始从事视频拍摄这项工作?
苏旭:其实拍摄视频已经很久了,应该是从2010年开始,那时候使用的还是佳能的EOS 5D MarkII,后续换成了EOS-1D X,当时就开始承接各种五星酒店的宣传视频工作,当时微博刚刚兴起,各大酒店或者推广都需要视频做物料,那段时间我也是视频和图片同时进行,当然,视频拍摄的费用也确实比图片更多,单纯的图片拍摄也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客户的需求了。
马克:我是高中时候就开始接触相机了,在大学期间因为老师在电视台工作所以跟着老师也就接触了视频拍摄这一块,后来发现自己喜欢上了拍视频就一直坚持做这个行业。
苏杭:第一次正经拍摄视频是因为滑雪,我非常喜欢滑雪,往常都是拍摄照片,很难把滑雪的动感记录下来,就开始尝试拍摄视频。
Q:看来您三位在拍摄视频方面的起因完全不同,有工作需要,有上学期间开始学习,还有因为兴趣爱好开始拍摄的。那么三位老师觉得视频拍摄与平面拍摄的区别是什么?
苏旭:区别非常大,如果说唯一的共同性,也就只有对于画面美感的把控这一点了,但是图片只需要照顾到一瞬间的美感,单张图的完美,视频则不同,视频讲究的是故事逻辑连贯性,画面色彩、构图、景别的一致性或连贯性,这很重要。有一种观点,说观众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的智商是非常高的,最难的部分永远是讲好一个故事,让画面和画面衔接没有违和感,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战。一个摄影师,要兼顾导演思维、剪辑思维和美感把控,一个角色或者场景的切入,必须有因果联系,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而对于图片来说,则是精益求精地在一个画面中的完美主义。
马克:我觉得视频拍摄相对于平面拍摄最大的区别就是视频的信息量要比平面大很多。可能图片需要一组图才能说明的故事,视频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另一个区别就是视频表现形式和表现力也要相对更加丰富,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大。
苏杭:平面注重细节和定格瞬间的状态,视频则是表现镜头或人物移动时候的动感加氛围。
Q:那么视频对于设备的选择是否也有不同?三位老师会更关注器材的哪些性能?
苏旭:如果是拍摄小型低成本故事类短片,小型轻量化的微单绝对是首选。近几年来微单拍摄视频成为潮流,其实这也是必然的,因为小型化的机身带来了单兵作战和低成本拍摄短片的可能性,人员成本低、灯管成本低、附件成本也很低。一个正常规模的TVC广告剧组,动辄三十多人,每一天的成本就是十几万,这对于制作公司和客户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而近几年来微单拍摄的高品质短片让客户看到了低成本也可以有好内容以及高效益的推广度。
举个例子,一台正经的阿莱电影机,光是让画面稳定移动这一项就需要大型斯坦尼康或者如影R2这种大型稳定器,再或者就是地面滑轨,辅助以三四个人伺候着,一上午的工作效率也就够拍十条吧。但是在小制作的前提下,微单搭配小型稳定器,一组自动对焦镜头。三个人的小团队就能撑起来,半天的时间,一个小短片就能拍完。
另外,对于视频拍摄,宽容度和色彩科学两样也是选择机身必须要关心的。宽容度决定后期调色空间,因为视频不像图片,拍个RAW不占地,视频的RAW文件不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文件量,所以就需要各种Log解决方案,在Log下的宽容度多少就很关键了。另一方面,色彩科学可以帮助后期调色的时候很快找到后期灵感,甚至快速成片,很多时候客户不需要繁琐的后期流程,只求快速出片,那相机的直出RC 709色彩就很重要。
马克:平面和视频对于设备的选择确实会有所不同,因为照片是定格瞬间的过程,它对于镜头的选择范围要宽容很多,比如可以用体积更大的长焦镜头,像200mm F2、300mm F2.8、400mm F2.8这一类的长焦镜头。但对于拍摄视频来说,很多项目都无法让我们追求极致,而是会追求整体的均衡,比如大量地使用大三元这样的镜头,或者是小巧一些的定焦镜头。在拍摄视频的时候我会比较关注机器的拍摄分辨率,动态范围表现、色彩表现以及升格拍摄能力还有就是存储卡的经济性。
苏杭:长时间拍摄的稳定性、续航、还有宽容度、快速的对焦性能是我最看重的。
马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