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观点 > 首届全 AI 评审的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引发热议

首届全 AI 评审的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引发热议

无忌编译
亦川
亦川
2025-07-10

为庆祝成立十周年,德国人工智能公司 PRC 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摄影比赛——焦点人物(People in Focus)”。不同于传统比赛由人类评委担纲,这一次,评审工作全部交给了 PRC 自主研发的 AI 系统完成。如今比赛结果已正式揭晓,是否“选得好”成了摄影圈热议的话题。

本次比赛由 PRC 公司旗下的照片管理软件 Excire 主办,总奖金高达 7000 美元,其中一等奖奖金 4000 美元。按照官方说法,AI 评审系统是由资深摄影师基于数十万张图像训练而成,评选过程不受人为情感干扰,力求“客观、公正、一致”。

三甲揭晓,风格鲜明

一等奖:《Flowers》|摄影师:Michael Schnabl

一位妆容艳丽、目光犀利的女性,头戴由巨型玫瑰与鲜花构成的华丽发饰,在深色背景前优雅端坐,黑纱轻披肩头,整体构图典雅而具有视觉冲击力。

二等奖:《Cormorant Fisherman》|摄影师:Mike Timmer

中国传统渔民形象跃然纸上:他身着蓑衣,站在竹筏上,身边环绕着鸬鹚,远处是雾气缭绕的桂林山水,一盏渔灯挂于船头,诗意十足。

三等奖:《There Must Be an Angel》|摄影师:Thorsten Junike

一位金发女子身穿轻纱内衣与浴袍,立于窗边回眸凝视镜头,柔和的自然光映出剪影轮廓,融合了唯美与私密的氛围。

此外,排名前五的作品中还有一张黑白肖像《Göttin in Color Key》(Josef Pult)以及一张蒸汽火车站台前的小提琴演奏照(Schreiner Edy),均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和镜头语言。

AI 审美初探:偏好强烈光影与“美人肖像”?

从前 20 名的作品来看,AI 的“审美口味”似乎已经显露端倪:多数作品拥有极强的对比度和戏剧性的光线处理;色彩风格也偏向强烈的滤镜效果或白平衡调整,远非“自然风格”;并且显而易见的是,许多高分照片都描绘了年轻、符合传统审美的女性形象——尽管这在人物摄影类比赛中并不罕见,但也再次显示了 AI 在“人物呈现”方面存在的偏见倾向。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次比赛采用了实时打分机制:参赛者一提交作品,AI 即刻评审,得分即时在公开排行榜中更新。这一方式在传统摄影比赛中几乎不可能实现,也让不少参赛者怀疑:是否有人根据排行榜上的高分风格“对标投稿”?这也许解释了为何最终选出的前20张作品在视觉风格上趋于一致。

专家观点:AI 不完美,但评审不偏不倚?

PRC CEO、吕贝克大学机器学习教授 Erhardt Barth 表示:“AI 并不能替代人类的审美判断,但它可以客观地分析照片的构图、光影、色彩等技术要素,并提供一致、无偏见的评分。” Barth 也指出,Excire 的 AI 系统已在多项国际赛事中担任“虚拟评委”,积累了丰富经验。

不过,业内也有声音认为,AI 本质上仍然承载了人类训练者的偏好与审美倾向,所谓“客观评审”依然可能受到人为设定影响。“AI 评委并没有解决主观性的问题,只是把这个主观性藏在了算法背后。”

AI 摄影比赛的意义何在?

Excire 举办这场 AI 评审的摄影比赛,初衷正是希望引发业界对于 AI 与摄影关系的深入讨论。从参赛热情和话题发酵来看,它无疑是成功的。更重要的是,这场比赛也为广大摄影师提供了一次公平竞技、争夺 7000 美元奖金的机会。

正如一位曾多次参赛的摄影爱好者所说:“AI 没有选错,但我仍希望摄影作品能由人来评判。艺术是人的产物,也应该由人来理解。”

无论你是技术流摄影师,还是重视创意表达的艺术玩家,这场由 AI 主导评选的摄影比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摄影的未来,是否真的需要 AI 说了算?

-- end --

编辑|亦川

猜你喜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