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的兄弟——Vito III(1950-1954)
1950年在福伦达200多年的历史上真是极其霸道的一年,经过战后年代的休养生息与厚积薄发,这一年诞生的神作包括:BESSA II、Prominent、Ultron、Nokton、Color Skopar、Color Heliar、APO Lanthar………这还让不让人活了!今天回想起这些曾经光芒万丈的不朽杰作名号被滥用在确善能的仿古头上,真禁不住泪流满面……,当然还有这个Vito III,作为福伦达135折叠系的高端产品,它实际上是至尊Prominent的前身(Prominent上市时间要晚上几个月),两者通用一个机身和测距系统,唯一区别在于前者可以装进大衣口袋,后者可以换镜头玩。Vito III几乎完全脱离了Vito II的设计影响,仅外观形式有所延续,但它拥有全新设计的折叠系统、更可靠的门侧闭锁方式,好玩的倒片旋钮机关,并具备了当时高端折叠机的一切特征,叠影对焦,整组调焦,1/500的Compur快门,但快门上弦和卷片并未联动,另外与至尊有所区别的还有一个设计可爱的折叠小支座,方便打开镜头展示时作用,和早期的BESSA II、Prominent等等一样,Vito III并没有装设固定热靴座,却有一个独立设计只卖3马克的333/88可拆卸热靴座,牢不牢靠是另外一回事,装装拆拆容易划伤机顶倒是真的,福伦达这个坏习惯甚至延续到了后来的Bessamatic上,有点让人不可理喻,因此今天时常能看到有人干脆将后期至尊Prominent的固定热靴座机顶给拆换到Vito III身上,插上VC METER测光表倒也很好用。相对复杂的设计使个头也比Vito II系列大了一圈,加上相当昂贵的售价(约390德国马克,差不多是Vito II的三倍,甚至比后来取代它的Vitessa还贵),因此市场反响一般,总产量只有15900台。Vito III之所以卖这么贵,机构复杂是一方面,它那颗新搭载的6片4组Ultron头也是一方面(至尊上的独立可换镜头Ultron,价格居然和Nokton一样,都是145马克),Vito III设计之初,福伦达发现自己只有手头只有一颗老当益壮的50/3.5可以提供,显然不符合这个旗舰款的定位,于是光学大牛Albrecht W. Tronnier博士亲自操刀上阵,在1950年情人节那天正式申请了这颗著名双高斯头的设计专利,Ultron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词Ultra,意思是打算制造出一颗极致表现的标准通用镜头,各方面相对均衡,与追求大光圈的Nokton分属两个设计类型,从实拍表现看,尤其是后期搭载在Vitomatic IIa及IIIb上的版本,素质相当完美,再后来在Zeiss Ikon的ICAREX时代及Rollei QBM时代,不断改良的Ultron继续延续着其光学传奇,但结构已大大改变。也许是觉得这玩意看着太闷骚不好卖,福伦达旗下这帮与其说是工程师,倒不如说是艺术家的设计人员,加上众所周知的德式复杂思维,又捣鼓出了一个今天看来都让人过目难忘的,名叫Vitessa的新玩意来代替它,这次,绝对不低调……
一直以来福伦达对自己的镜头水准深为自信,因此哪怕是固定在机身上的镜头,也都分开来编号,并且原始包装中会附上一张镜头准生证,那是相当的摆谱,另外Vito III的蓝色包装盒是天鹅绒材质,充分显摆自己旗舰机型的地位。
Vito III与第三版至尊的顶部对比,因此,如果你在EBAY上看见至尊顶的Vito III,那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Vito III的底部小支架,能让相机四平八稳的放在桌子上展示,非常可爱的设计,那一时期德国相机上各种开创性的可爱好玩的机械细节,在今天看来愈发难得。
Ultron之父Albrecht W. Tronnier博士,早年毕业于哥廷根大学,在Goerz和Schneider都打过工,1944年加入福伦达后开始小宇宙暴发,那一时期的福伦达铭镜均出自其之手。
Vito III上的Ultron剖面图。
Vito III的宣传广告。